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加速器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紧抓重点学科,协同创新助推登顶高峰。以重点学科为抓手,以创新为导向,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的协同以攀登学科高峰是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绿色通道。硅谷的众多公司与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学科协同发展,使得电子学一举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强势学科,且一直保持世界一流的优势。MIT著名的CSAIL实验室的研究联合了100多家技术公司,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CSAIL获得了多国包括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局、航天局等政府机构,波音、微软、丰田等跨国公司的慷慨资助,使CSAIL实验室及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数学、航空航天等重点学科得到跨越式发展。
坚持服务社会,反哺学科升华。一流学科为育人而生,因济世而荣。学科服务社会一箭双雕,既惠民济世又反哺自身发展,在奉献中升华。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引领社会、服务社区”理念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积极探索消除贫困、移民等问题,形成了令人瞩目的“芝加哥学派”。威斯康星大学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了大学与社区、社会的一体化,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农业发展。斯坦福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教育学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为美国重大教育决策提供极具价值的“智库”支持。霍普金斯大学在医学、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为马里兰州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新药,参与疾病防治工作,使其医药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建设一流学科的策略
由大而强:优胜劣汰,合力图强。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呈现出极强的综合性特征,且由综而大,由大而强。相较之下,我国有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多个学科已达国内领先水平,距世界一流尚有一步之遥。这类大学既要自强不息,更要正视差距,迎头追赶。要建立学科淘汰机制,毅然舍弃拖后腿、乏后劲的学科,利用学科综合集群的优势,夯实基础学科,做强应用学科与交叉学科。重点扶持实力雄厚的学科协同发展,共荣共生,以大而强冲刺一流。
由精而强:重点突破,精中求强。我国部分实力较强的高校,既不是综合性大学,也缺乏行业特色大学的优势,学科的建设呈现出“一片高原,没有高峰”。这类高校在统筹兼顾各学科协调发展时,应注重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不必贪大求全,要采取小而精的策略,必要时可停办拖后腿的学科,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及学校发展规划,精挑细选一批重点学科,集中配置资源,使其优先进入一流水平。
由特而强:异峰突起,特色取胜。鲜明的特色是学科建设出奇制胜的关键。我国的行业特色大学为数不少,有的实力雄厚,务必紧扣“特”字做大文章,依据行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有利条件,充分预见学科发展趋势,优先将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学科办出一流水平。大力保护人无我有的特色学科,不断突破创新。对于人有我强的特色学科,一方面可以在学术上保持一流,始终走在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趋势,或者在应用方面,积极寻求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突出特色优势,另一方面,可将特色学科与学校综合集群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从跨学科角度寻求新的特色学科增长点,以保障特色学科的优势地位。
由优而强:荟萃名师,英才辈出。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对一流学科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注重从国内外多渠道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带头人的品牌效应,凝聚大批优秀专家、学者及全球的优质生源,形成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和学术群体。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培养杰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或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及创新团队,注重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绩效与学科的战略目标以及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相统一。通过教学、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以人才带动学科飞跃发展。
由深而强:传承文化,引领一流。培育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且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特色学科是实现我国大学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引领学科争创一流的有效策略。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大学要培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培育拥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育人文化,培育能提升整体学术水平、为社会服务的科技文化,培育铸造灵魂、激励师生勇攀高峰的思想道德文化。进一步挖掘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培育和引导师生共同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培养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流人才。特别要加强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如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教育学、艺术、体育、中医药及民族学等学科的发展,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办出优势,并问鼎世界一流。要加强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扶持,并通过国际文化交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作者:李祖超 黄文彬 李祖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黄文彬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