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怎么制定招生综合评价政策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何确定适切的综合评价方法
所谓适切的评价方法,是指适应高校评价标准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二者都是坚持实证主义的评价立场。
就教育评价的国际趋势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评价方法,主要是教师评价队伍基于高校制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评价为基础并结合定量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全面素养、个性优势以及发展潜质等等作出整体价值衡量与判断。招生过程中,评价者要看每个考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背景,他们分别在高校认定的若干个标准上分别处于一个什么质量等第,考生综合素质整体上处于一个什么等第,然后从最优秀到优秀逐次挑出评价者集体认为的符合招生计划要求的考生数,评价者之间有争议的考生,则交给第三方重新评价,最后交给招生委员会作出最终录取决定。
这样的评价无疑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和培训要求非常高,否则不足以具有这种很高的学生评价能力。以美国公立华盛顿大学为例,其招生理念是“服务和贡献于大学的能力以及多样化的教育价值观”,经过教授们讨论后他们把这个理念转化为构成招生评价标准的19个问题,诸如申请者的整体学术水平是否很强、是否表现出独立发展的习惯、是否显示出了较好的坚韧、洞察、创意或者对他人与社区的关注,是否是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等等,从而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依据这些问题,评价者会给出“最高推荐9分”“不予推荐1分”的类似结论。当两位评审者的评价结果不一致时,会交给第三位评价者处理。
就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采用何种方法去评价是我国高考改革面临的新问题。从之前取得的自主招生经验来看,我国高校自主测试尤其是面试也体现了一定的定性评价理念,但总体上录取学生还是依赖定量评价,而且由于其外显的公平性更易于被广大学生及其家长认同。因此,在综合评价方法方面,如何走出缺乏定性评价的定量评价崇拜,我国高校还有很大探索空间。
建立健全教师评价队伍和体制
教师评价体制建设旨在提升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的评价能力,最终提升高校的招生力,从而保证综合素质档案得以发挥实际的参考作用。在以统一高考成绩为招生录取标准的时代,谈不上教师评价队伍建设,招生老师只需要依据学生总分,依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直到录取计划完成即可。因为这个原因,高校招生办的常设机构,人员编制一般只有几个人,招生季节人手不够时临时找几个人帮忙即可。
在依赖多元标准录取学生的背景下,这种评价体制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综合评价任务要求。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各高校的常设招生机构人员一般都在20~50人左右,其下属部门一般包括中学沟通、招生宣传、考生申请、资料录入、素质评价、学生录取、研究决策等相互连锁的部门。他们的招生管理不仅视招生为科学评价学生的工作,还非常关注大学招生和大学教育的关系,大学招生和中学教育的关系,大学招生和社会协进的关系。从招生评价组织建设来看,不但有招生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招生管理政策,还有学术事务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即大学学术委员会。而无论公立、私立大学的招生委员会,其人员构成除了大学各方面代表,还有高中学校代表、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就招生评价队伍看,比如斯坦福大学招生办常设25席评审员,他们依据招生委员会制定的招生评价标准,从3.6万申请者中先挑出1.5万人,再交由另聘的28席评审员去评审学生的档案材料,让他们依据标准再从中挑选出排名前20%的学生,交由学校的招生委员会去讨论表决,最终形成录取决议。该校培训聘用评价教师需要两周时间,两轮阅评考生申请材料约需1个月左右,而最终形成录取结果则需要招生委员会两周时间讨论通过。这表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建立健全评价队伍和体制,提升招生公信力,才能切实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实际作用。
以上初步讨论,主要是高校招生的域外经验与理论探讨,它不但是高校制定招生章程时面临的认识问题,也构成了社会大众直观认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招生中的参考作用的观察点。希望这些讨论,有助于高校招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招收更具发展潜质的学生,培育生源更加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引导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 刘清华 单位: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本文为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