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教育需正确打开方式

2015年08月28日 来源:文汇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亚洲教育可以带给世界什么

有美国学者提出成功新定义:IQ(智商)+EQ(情商)=WQ(全商,WholeIntelligence),而亚洲教育的优势在于对智商的开发,美国教育的优势在于开发情商,两者都没有完成公式的全部,应该互相借鉴。

亚洲教育的崛起引发西方世界对它的解剖热。

福布斯杂志一篇流传甚广的《为何亚洲统领世界教育格局》文中谈到,在经济学人智库的排名里,真正影响地区学科表现的是一个教育系统是否把基本技能发展放在优先位置。“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比如算术和阅读。”

在美国学者看来,成人教育并不能成为不合格基础教育的补救方法。“你在生命早期掌握更多技能,基于这些技能会发展出更多的新技能,在日后生活中也将收获更大。”斯坦福大学教授艾瑞克·汗努什克称。

更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亚洲教育及其所处的社会氛围。

培生集团首席教育顾问麦克·巴博说,“亚太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结合了有效的教育系统以及讲究努力比天赋更重要的文化,这是其他国家再不能忽视的现象。”“PISA”之父施莱歇尔也谈到,东亚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多数亚洲学生坚信成功主要是勤奋的产物,而不是天赋,这种信念让社会在灌输成功教育价值观时有了土壤。比如,在日本,学生们不仅相信他们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成功,而且随时准备为此努力:84%的日本学生表示他们不会面对困难采取放弃态度,而在美国,这个数字只有一半。

在欧美学者看来,东亚学校系统的长处是他们在提升弱势学生的学术表现上做得比许多西方国家更好。这其中也包括采取有力政策吸引最好的教师加盟最具挑战性的教室。换言之,也回答了美国的困扰,即不在于你在教育上花销多少,而是花在哪里、怎么花更重要。

当然,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复制粘贴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何况在更多国际教育观察者看来,21世纪除了需要掌握基本技能,还需要沟通、合作、创新能力,更高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亚洲教育如何获得持续动力?《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作者大卫·斯考特·克莱格在“亚洲教育为什么更好,以及为什么不好”文章中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他说,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掌握更健康的智商和情商的剂量配比,未来教育的成功公式就是IQ+EQ=WQ(全商),亚洲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IQ,美国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EQ,两者应该互相借鉴。

国际教育八大新趋势

在英国经济学人智库统计的2014年“学习的曲线”报告基础上,美国培生集团专访了7名国际教育专家,总结国际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新发现、趋势以及挑战,供各国教育系统取长补短:

1、发达国家在过去10年半数的经济增长来自于提升技能、强调技能发展的重要性。

2、技能不再是3个“R”,也就是阅读 (Reading)、写作(Writing)、算术(Arithmetic),还有“非认知技能”,比如沟通、领导力、情商、团队合作、企业家精神、全球公民意识、问题解决能力。

3、重要的不仅仅是发展这些技能。这些技能还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被有效地运用。如果不是,这些技能将会快速退化。这可能会在美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36%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比高中毕业生更胜任。

4、成人教育并不能成为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有效补救方法。“你在生命早期掌握更多的技能,基于这些技能你发展出更多的技能,相应地你在日后的生活中会获得更多。”斯坦福大学教授艾瑞克·汗奴什克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那些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教育体系,他们的公民更容易学习新的技能。

5、虽然北欧国家在教育排名上落后亚洲,但是他们在保持技能上分数很高,因为他们通过提供低成本的教育设施以鼓励成人持续地拓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6、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报告称,“技术可以为成人教育提供新的途径……但也不是万能的。少有证据表明,单靠技术能帮助个人真正发展新的技能。”对于各式各样的美国教育初创公司和风投金主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他们似乎更相信用科技的力量奇迹般地改善这个国家的全球教育排名。

7、即便在最富有的国家,不到半数的在校学生为就业或大学做足了准备,调查发现,高等院校和雇主常常发现他们需要再培训这些毕业生以便他们能胜任职场生涯。

8、换言之,就像我们此前谈到过的,不在于你的教育上投入多少,而是你投在哪里、怎么花的钱,以及一个社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外部驱动力,对成功的渴望与期待等等这些更重要。(首席记者 唐闻佳)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