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将成为新科技主角

2015年04月28日 来源:文汇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5年度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具备自学习功能的人工智能”榜上有名。

长期以来,科幻小说中的人工智能往往是一场乌托邦式的噩梦。人工智能显然是伴有风险的,其中最为突出的风险是,超级智能机器或许有一天会反制人类、奴役人类。尽管这一风险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成真,但一些专家已对此表达了严肃关切,呼吁妥善引导人工智能发展,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隐患。

我国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已经发展到了哪一步?它带来的更多是威胁还是机遇?本期《科汇观点》在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的支持下,邀请京沪一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此话题各抒己见,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

年度新兴技术榜单由世界经济论坛的新兴技术跨界理事会选出,均为最有潜力解决全球长期挑战的技术成果,旨在促使人们关注新兴技术的潜力及隐藏的风险,每年发布一次。

今年榜单中的自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伴随着自动化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脑机集成等技术和学科的发展,正逐渐从朦胧中走出,成为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新科技主角。一些专家看好这一技术将引领下一波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围绕这一技术可能带来威胁的忧虑也从未消停。

对人工智能不要轻看

一个机器人比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聪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机器人要超过我们人类的整体智能,目前仍为时尚早。

李德毅:中国工程院现在正在做一个课题:怎样看待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我认为智能机器人是集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全球定位导航,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自动化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侣。所以我主张有条件的大学要成立机器人学院。机器人学院不是一般的学科和专业的集合,而是多个交叉学科的综合,因为今天已经到了机器人时代了。

机器人的革命是世界性、时代性的,有人担心机器人到来,很多人就没有事干了。不会的,一些人会转行去创新制造新机器人,一些人会转行成为懂得维修、管理机器人的专业人才。

最近推出的苹果手表有一项功能是能监测帕金森病,从手表携带者24小时的4项指标变化,可以判断帕金森病人的病情变化。这仅仅是这款手表五分之一的医疗功能。这也提醒我们,手机、手表可能成为医疗的工具,也可能成为慢性病管理的视频互动平台,它既可以是医疗互联网的一部分,也能为某种流行病的社会调查提供新的途径和工具,或为病友提供社交网络平台,甚至会颠覆传统的看病模式,包括传统的医学研究方法,这个想象空间非常大。

目前我正在做的一个课题是“机器驾驶脑”,即会驾驶车辆的机器脑。这种驾驶脑至少两个好处,第一,它没有情绪,交通事故很大程度是因为驾车人的情绪、疲劳等导致的。第二,它守规矩,始终专注。人本身是不守规矩的,因为人要创新,会叛逆。机器人不会有情绪,不会不守规矩。

我们这个驾驶脑是跟上汽集团合作的,这个项目最终要产出一台真的会在现实路况下开车的装置。目前这个驾驶脑已完成了从北京开到天津的试验,接下来要再做从郑州开到开封的试验。既然用机器下棋脑可以胜过人类的象棋冠军,做一个超过某个特定飙车手的驾驶脑,理论上也应该是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机器人比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聪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对人工智能不要轻看。它能成为飙车手,成为棋王,但机器人要想超过我们人类的整体智能,目前仍为时尚早。

何云峰:有人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摆脱人类控制,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理解的威胁属于消极的威胁。还有从进化角度理解的积极的威胁。大家都用机器人干活了,将来我们手的功能是否会退化?人们天天坐在电脑旁,将来的人类会不会大脑越来越大,腿越来越短?当然,进化的历程是漫长的,真有可能的话也要几万年以后。

我认为,对于人工智能这种新事物,应该在积极的意义上,也就是在促进变革的意义上去理解其对人类可能的挑战。如果这样积极地去理解其威胁的话,那就要主动迎接其挑战。积极的威胁表现之一是,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会对我们现有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社会结构造成冲击,会迫使人类自我改变。

威胁之二是对人的生存和存在意义上的那种影响。宇宙是进化的,人类没有理由把自己的智能宣布为是宇宙中最高的智能。会不会有更高级的宇宙智能取代人工智能?我认为至少目前还不能否定这种可能性。当然,这种威胁对人类本身是不利的,但对宇宙的进化却是有益的。

总之,我觉得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和机遇是同时并存的。但对于威胁不能片面地仅仅从消极层面加以理解,还要从过程和进化的角度去理解,人工智能的挑战也可能有积极的意义。

岳继光:人工智能肯定是一个机遇,德国的工业4.0推到我们国家之后,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建了一个工业4.0的实验室,但这个实验室里中国的元素很少。国内的生产线上国产机器人占有率相当低,所以从必须跟上工业4.0的角度来讲,发展人工智能肯定是一个机遇。

其次,科学地看待科技变革。科技变革带来的效应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良性主观是好的,恶性主观是不好的,这取决于科技变革的主导者和产品的设计者。

工业4.0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网络化生产出个性化的产品,譬如个性化面包。工业4.0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吃到最适合自己口味、最有利于健康的面包。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会从互联网上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体征,如果再进一步用智能方法,会得到我们个体患糖尿病几年了、高血压几年了等情报,会根据你的生理指标来制作面包。假如这个做面包的机器人的某个程序出了问题,或者被攻击了,就有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威胁,但这种威胁是良性的。

恶性的就是设计者仇视社会,这个体现于设计者设计的机器人可能会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恶性的思维传递给机器人,再加上3D打印,可能对人类的威胁更大。

所以我要引出第三个观点:制定准则,对机器人及其研制者要制定道德准则。首先对通过鉴定的机器人要打上标签,知道这个机器人能做什么样的事情。其次对机器人的设计者实行注册制,机器人设计者要有一个实名制身份,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行为、他以往的经历包括现在的状态,对其作规范和约束。这样就达到了把风险降到较低、又抓住机遇的目的。

我想表达的就是对人工智能要抢抓机遇,科学地看待威胁,制定社会准则,规避风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