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虑志愿,还等什么

2010年03月11日 来源:高校招生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浙江大学招办主任程艺

  
  志愿是否该从当下开始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高考落榜,有的是因为考得不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因为志愿填报失误,而就志愿填报的方式方法上,高校招办老师对此的建议肯定具有权威的指导意义。因此,从08年第一期开始,志愿方略版块每期会为您推出大学招办主任(负责人)访谈,他们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招生经验,为您解答志愿填报中的道道难题,敬请关注!
  
  临时抱佛脚, 后果很严重
  
  在谈到志愿究竟该不该从现在开始准备之前,我想先讲讲我身边的故事。
  
  2007年,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考大学,以前他根本没跟我说起过,到志愿填报时才来咨询我。因为孩子只上了浙江的二本线,我问孩子的意愿如何,如想读哪所大学,哪方面的专业,有没有目标院校等,朋友说这些还没想好,这就让我无从下手,我只能从大的方面来告诉他志愿报考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后来,他就回家和孩子商量,然后报考了浙江省外的一所学校,并且也被录取了。哪知孩子上学一周后,就来电话了,说学校和他想象中的差距很大,师资、环境、条件都不行。想到孩子如果要回来复读的话,就得抓紧时间,没办法,朋友只有从浙江迅速飞到孩子学校所在的城市,然后给孩子办了退学手续。现在,他一见到我就表示后悔,并说他从孩子回来复读起就在搜集志愿填报信息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志愿没提前准备,至少前期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到了志愿填报时对大学和专业的了解和判断就可能只建立在认识表面上。而从现在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这种现象目前还很普遍。很多学生和家长简单地认为志愿的事不急,等填报时再说,只要现在成绩抓上去就好了,甚至连高中的很多老师和班主任也是这样认为的。这就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以前没做过或没做好志愿相关信息的准备,要在几天之内来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并且能被录取的大学,时间够吗?
  
  所以,在遇到一些类似于“志愿暂且不急”想法的学生时,我就会问他们:要是你将来志愿失误落榜或者读的大学或专业不是你们想的,你们将怎么办?回答各不一样:只有再考了;先上大学再说;退学复读;到学校可以转专业呀!看得出来,他们把填报志愿看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而目前存在的现实也印证了他们的回答。每年不光相当部分人由于志愿失误落榜,而且有人上了大学不久就主动退学或强烈要求转专业。前段时间看过一项调查,现在大学里只有2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剩余的80%呢?可能那80%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与没准备或准备不充分有关。高考志愿也是一场战役,你只有提前做好各方面的信息储备,到临战时你才能胸有成竹,排兵布阵。就像时下流行的炒股一样,你要做一个好的操盘手,不提前做好各种数据的整理、分析,你怎么去预测哪支股票会一路飙红,哪支股票将是潜力股或垃圾股?
  
  相同的重要,不同的地位
  
  为什么现在很多考生包括高中的老师都愿意集中精力抓学习而对志愿很淡薄呢?这里也有一个认识表面化的问题,单纯认为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其他什么都好说。也就是说,在考生或家长们的意识中,志愿是可以临时突击的。按他们的逻辑,是否就应该是这样的理想状态:高分者就该上好大学,就不应该落榜;相对低分者就只有上一般的大学。而事实上,每年都有一部分高分落榜的,或高分低就。显然,这不符合他们的逻辑。
  
  相反,根据我们每年的录取经验,报得好、巧的志愿,有时别看他的高考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恰恰还可以被好大学录取,这实际上是间接给你的高考成绩加了不少分,而高考中你要多拿一分都很难。比如说一个600分和一个580分的考生,后者上了好大学,而前者只上了所一般的大学,而这样的事情又是常有的。所以,好志愿不是靠你在志愿填报时的三五天突击准备就可以的,那需要搜集各方面信息包括大学、专业、就业等,而这些正是要靠你平时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去做的事情。而如果你的志愿报得不好,就算你的高考成绩不错,最后也可能落榜。如果真那样的话,你可能只是满脑子的后悔,却无从弥补。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志愿比什么都重要,甚至高考成绩。
  
  所以,我个人觉得,高考中志愿和高考成绩有着同等的重要性,至少在录取时是这样的。在对待它们时,我们为什么非得要划出一个时间段,这段时间忙学习,下段时间忙志愿?
  
  志愿,经不起等待
  
  正是由于志愿与学习成绩在录取中,两者具有同等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志愿准备工作宜早不宜迟。之所以现在很多人对志愿重视不够,一是人们对大学录取与志愿之间的关系模糊,认为只要成绩够了,大学就可由我选;二是与志愿本身有它的不可重复性有关,人们往往在第一次接触时不会很重视。而往往只有那些因志愿失误而复读的考生在平时才会注意志愿的准备,这就是为什么复读生在志愿填报上往往比应届生成熟的原因之一。我们说志愿要提前准备,不是说要学生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志愿信息搜集上,只是在平时利用休闲时间多搜集,做个有心人而已。
  
  我们每年最忙的就是考生(知分填志愿的考生),高考成绩出来后到志愿填报前这一段时间,忙着回答考生如“学校前两年在我们省的招生分数线是多少、我今年的成绩报考你们学校有把握吗、你们学校在哪些方面有特色、上学后是否可以转专业……”从考生咨询的问题看,他们以前好像对学校的招生信息一点都不了解,完全是“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这样我们往往只能回答他们报考学校是否有把握的问题,其余更多是让他们到学校的招生网上去了解。因为基本内容在学校的招生网上都可以了解到,只要你平时注意了、留心了,就应该知道的。
  
  我觉得不管是家长还是考生,首先要在意识中加强对志愿的重视,不要把学习和志愿彻底分开,而主观地规定这一阶段我就是来突破成绩,志愿是下一阶段的事;也不要认为从现阶段抓志愿和学习就会有冲突。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准备不充分,到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就茫然了,要么问这个朋友那个老师;要么完全依赖别人,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填;要么看其他同学怎么填,就跟风。现在,有的家长做得比较好,孩子一上高中,家长就在搜集各学校的资料,就是防止“书到用时方恨少”!
  
  大学、自己和就业,一个不能少
  
  从科学的角度看,志愿填报应该是一个从信息搜集、资料准备、自我认识、综合考量到最后选择的复杂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准备,如果时间仓促,就容易在某个环节出问题,从而影响志愿的质量,自然就不容易成功了。
  
  大学,重要信息早早看
  
  在志愿的准备工程中,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对大学的了解。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
  
  2007年,我们学校的自主招生测试,面试完了,成都的一位文科考生家长才急匆匆打来电话,说孩子很想读浙江大学,并且才听说如果通过浙大自主选拔考试,高考录取时有降分录取的机会。然而,学校的测试都结束了,如果小孩确实想上浙大的话,只有凭高考成绩了。我还问了家长,我们的选拔信息早就在网上公布了,你家就在成都,信息也不闭塞,应该早就知道这些信息,怎么到现在才来咨询?家长说他们一直想等孩子高考成绩下来了再好好咨询,所以平时也没注意这些信息。后来,高考成绩下来后,那孩子考了602分,而浙大在四川文科的最低录取分为613分,如果孩子通过自主招生测评,则可享受降20分录取,这样被学校录取的机会就很大。最后考生被二志愿的一所高校录取了,很不满意,家长也觉得很后悔,但千万个后悔都是无法弥补孩子的遗憾。
  
  这就是典型的信息缺失给自己或考生带来的结果。
  
  大学的信息很多,心目中的大学的特点有哪些,人才培养模式怎样,专业培养目标是什么,哪些专业实力较强,这几年在你所在省(区市)的录取分数情况,等等。比如在培养模式上它是专业性比较强一点呢,还是采取通识教育?有的学生,抱着先冲进大学再说的想法,对大学一无所知,专业实力怎样、学校环境如何等等都没提前了解,前面我朋友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提前了解大学的信息是有很多好处的。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如自主招生、小语种招生、艺术特长生选拔等特殊类型的招生考试。如果你平时注意到这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让你的大学路变得“丰富”起来。如果你有特长,可以尝试自主招生;如果你对外语兴趣很高,可以报考小语种,甚至有提前录取的可能。
  
  自己,想干什么提前知
  
  自己以后想干什么?这是我们考生目前很少思考的,只想着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其实,人的很多在后天可以改变,但我们的天赋是永远改不了的。
  
  曾经看到国外一个关于工作和幸福的问题: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幸福?答案是:喜欢的并能赚钱的。我们的理解,就是一份好的工作,不仅你要喜欢,你还要有能力做好,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的学生由于某次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或得了满分,就想到以后要当作家;有的学生在一次学科比赛中得了好名次,就想今后去学与之相关的专业。这些学生只是从偶然或表面出发来给自己的将来定位,是很不科学的。曾经有一个奥赛数学一等奖获得者,高考志愿报考的是浙江大学的数学专业,我们也觉得考生选择数学专业是正确的,因为这考生在数学上很有优势。进校后,听了几次讲座,他却觉得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数学,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远远大于数学,所以他向学校提出了转专业,最后转学了其他专业。
  
  对自己兴趣、长处的了解,不是在志愿填报那几天就可以做到的,而是在平时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准确地发现。现在,我们国家很多机构也在做学生职业倾向的测评,考生何不提前给自己“照照镜子”?
  
  专业,就业走势预先测
  
  在对学校的信息搜集中,我们了解了一所学校一些专业设置、培养特色、就业方向等重要信息,除此之外,我们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专业现在的就业市场走势。现在,社会一般对大学专业进行了“冷热”分队,不管你是喜欢冷门还是热门,我觉得你最好早早地观察一下这些专业的就业,别也被表面现象给蒙住了眼睛。如现在的法学专业很火爆,很多省(区市)文科的法学专业录取分数都很高,甚至在很多高校中都排在了第一,但就业情况就不是很乐观,据教育部2006年统计的本科各专业就业情况看,法学排在了末位。分数录取那么高,而就业率最低,这说明了什么?就是很多考生对就业信息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