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专业:向左走?向右走

2010年03月11日 来源:高校招生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专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考生选择专业时,一方面由于对专业和职业缺乏了解;二是怕影响复习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因而常常是盲目选择,或者由家长、老师或其他亲友代为选择。因此到了填报志愿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录取因素,而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考虑得少,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更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考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是很多准大学生不爱读书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就业难和学非所用的直接原因。因此,个人因素是现在考生最应该放在第一位考虑的。选报一个与自己特质、兴趣相宜的专业就是好专业,这样有益于将来刻苦读书和日后的职业发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条件的考生应该在上大学前做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将来要做什么,你的性格能做好什么,你适合从事什么行业,想好了后再决定要学什么专业。然后,再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选择这个专业领域里自己的成绩能报考的学校,或许这所学校不一定是名校,但却能上适合你自己的专业。学得好的话,将来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成绩来,这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陈景润搞数学是全国NO.1,但他的数学却不是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学的,他要是在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里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估计是倒数第一。这就是为什么名校学生毕业后也可能照样找不到工作的原因。
  
  笔者曾经看到一个资料是关于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有75%的学生认为目前这个专业不是他所喜欢的,85%的学生认为,如果再给他一个机会,他不会选择现在这个专业。上大学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去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专业,不能光听别人说这个专业怎么好,就怎么报。比如前些年生物特别热,一个生物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报考了东北大学的这个专业。进来后,学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这个专业要做实验,每天和分子、细菌打交道,特别特别厌恶,几乎达到学不下去要退学的地步,最后只能转专业。所以,报考某个专业时,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学生自己确定,不能由家长和老师代劳。
  
  选学校,专业当媒人
  
  有了心仪的专业倾向后,考生再来选择学校就比较容易了。一般来说,某些专业属于哪一级学科,这些学科分布在哪些学校,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上都有公布。当然,学校很多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地。这时,该把哪些学校填在自己的志愿表上,就要由咱们考生行使决定权了。首先要分析这些学校所在的地域是否是你想去的,如果是,那还得看学校的投档线高出自己分数所在批次省控线的幅度,对把握性比较大的学校才予以考虑。其次,对自己已经圈定的这些高校,要掌握好高校在其所在省(区市)投放的计划数、招生专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近年来该校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录取平均分、分专业录取分、实际录取人数等数据。同时对比近几年投放的专业情况、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上的变化以及同一专业不同年的录取分数线变化情况。掌握好这些基础信息后,考生就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成绩、统考发挥情况或者自己的实考分数,大致推断出自己在本校、县(区)、省(市)考生中的位置,在实力具备的基础上考虑学校。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在某个省(区市)投放的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都有一定的延续性,每年的变化不会很大。考生如果基本锁定了报考的学校,那么可以看看近几年(至少三年)来该校某些专业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高出相应批次省控线的情况,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有把握报考。一般来说,三年的数据基本上就能看出大小年,再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社会当前对这个专业的需求度和目前该专业的饱和度就能判断出08年到底是大年还是小年,08年报考这个专业多少分有把握,多少分有风险。考生可在各学校的招生网站或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上查询各个学校近几年来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信息。
  
  考生如果把专业当媒人来选学校,可以实现自己实力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我们谈到的最理想状态,前提是考生的实力同时达到专业和学校的要求。当然,有时候,学校和专业的搭配也会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对于报名校把握不大的次高分考生,应该优先选择特色专业,不要一味地考虑名校。多考虑非名校但办学水平、师资力量都不错的院校的特色专业。这些专业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师资力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是相当不错的。而对刚刚上某批次线的考生而言,要将专业和院校结合起来考虑,首先要考虑的是稳妥。由于考生数量多,志愿容易扎堆,因此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院校,要首先保证自己有学上,然后在各专业志愿间要有合理梯度,同时不能放弃第二、第三志愿,志愿之间层次要适当拉开,避免一旦落选直接掉入下一批次录取。
  
  “信息获取,多角度!”
  
  当然,学生考虑的以上因素都要以掌握大量的信息为基础,那么对信息的获取也要全面深入。学校方面可以通过查阅学校网站或者索取学校的报考指南、专业介绍等资料来具体了解学校及相关专业的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综合实力(是否有国家重点学科,是否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等)、就业率及就业薪酬水平、就读学生的满意程度、发展空间等因素。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各大媒体发布的就业相关新闻来了解所报专业培养的是“紧缺人才”还是“已饱和人才”。社会学专家对某些热门专业的分析也不能忽略,因为这些专家通常都是站在很高的角度来看专业,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分析很具有前瞻性。此外,教育部学生司每年出版的《升学与就业》一书也值得阅读,上面对每年就业率高的行业和专业,国家某些行业的紧缺人才进行了梳理。总之,学生在填报专业和学校时,搜集信息要多角度、多渠道,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填报自己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寄语高考学子
  
  高考志愿填报是高校与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也是考生在人生关键阶段的一次重大决策,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握招生实际情况,立足个人潜能的长远发展,理性、冷静地填报志愿!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