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难尽如人意 高校纷纷加试保送生

2005年11月30日 来源:钱江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1月26日、27日两天,来自浙江、江苏、上海的数百名重点中学高三学生走进了设在上海华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清华大学保送生考场。虽然他们手上都持有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明年高考保送生资格,但是却不能完全享受“免试待遇”。这样一场由高校附加的选拔性考试,背后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

  在考场外,很多送考的家长就明确表示“不理解”。家长们说:“连保送生都难逃考试的命运,这跟参加高考有什么区别,这还算什么素质教育?”

  而记者发现,对享有明年高考保送资格的学生进行加试的做法,眼下并不仅仅是清华大学一家。复旦大学即将在12月17日对保送生进行测试;中国科技大学将在12月24日、25日对保送生加试数学、物理、英语三门课。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把对保送生的加试时间定在明年1月……

  众多名校不约而同地对保送生设置考试关卡,究竟是为什么?清华大学招生办副主任王燕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对保送生进行笔试和面试,挑选出综合素质确实突出,又在某方面有潜能的学生。这‘潜能’是指今后发展的潜力,而不是靠短期集训出‘特长生’的考试能力。今天清华派出了近20位专家来做保送生考试的主考官,就是要体现这一人才选拔的导向。”

  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程艺直言,“对现行保送生的综合素质不太放心。”她质疑的是眼下一些省市中学界盛行的“为保送而应试奥赛之风”。

  自从教育部2001年出台高考保送生的新标准,对非外语类的重点中学保送生资格主要限定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全国学科奥林匹克获奖者,一些重点中学因此催生了为争取名校保送生名额的“奥赛集训营”。有的学校从高一新生中层层选出“竞赛苗子”,强化训练,让他们把3年的高中课程一年学完,用空余时间一门心思备战某一学科的奥赛。

  在清华大学保送生考场外,一位上海保送生的父亲就承认:“部分重点中学专门把在数理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集中在一块儿,开办所谓的‘竞赛班’,平时连体育课都不用上。”女儿就读于复旦大学附中的一位母亲也认为,“现在很多保送生是通过在物理、数学等全国奥赛上拿奖而获得保送资格的,难免有人会应付竞赛而偏科。这些只会做题的学生如果不用考试就能轻松进清华,对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太不公平了。”

  记者了解到,像中科大等校是今年首次对保送生进行选拔考试,而浙大等早几年通过对免试保送生的入学跟踪就觉察到,部分因奥赛获奖而获保送资格的学生学习潜力明显不如高考生。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老师甚至曾经接到一位系主任的抱怨电话:“有位保送生除了数学,没一门功课好,这样能算优秀生吗?”

  据悉,浙江大学已连续几年对全国各地申请入学的保送生进行笔试和专家面试,去年从600多名保送申请者中选拔了100多名,6∶1的高淘汰率就是要确保进浙大的保送生必须个个是“综合素质最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