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在校外学生中建立流动党支部工作纪实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北京大学30多个院系的100多个专业中,相当一部分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和田野调查课程,且时间持续3周至1年;每年有近3000人次本科生赴海外交流……北京大学学生党员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一度给学生党支部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如何使党组织覆盖到这些“流动”学生党员?如何让党组织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并及时开展党建工作?能不能让学生党支部也“流动”起来?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讨论,北京大学党委决定在考古文博学院2004级野外实习的考古专业学生党员中尝试建立临时党支部,既为学生党员搭建了与党组织联系的桥梁,也激励学生党员在外学习期间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此为起点,北京大学党委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积极尝试“学生海外党小组”、“学生军训临时党支部”、“研究生支教团临时党支部”等一系列充满活力、覆盖面广的学生基层党组织形式,把党支部建在流动的集体上,让党组织覆盖到每一名党员,也让党组织的关怀延伸到每一名党员。
流动党支部“如影随形”
长期以来,学生党建工作都是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大难问题。该院大部分本科生,都要在大三时奔赴考古工地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野外实习。虽有教师带队,但在外期间,党建工作基本是空白,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关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缺乏制度,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难以传播,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易出现盲点。“支部建在考古队上”的创新与实践,仿佛一瞬间让学院的党建工作豁然开朗。
该学院的第一个学生实习基地临时党支部建立在河南邓州八里岗新石器考古工地,随后在陕西周公庙商周考古工地、山东章丘东平陵故城考古工地等建立的临时党支部如雨后春笋。
学院2009级本科生、临时党支部书记侯琳至今仍对2011年陕西周公庙考古工地临时党支部开展的活动记忆犹新。“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同学们迅速扎根基层,开展农村社会调查,怀着感恩之心,了解农村现状。”侯琳和同学们在调查中发现,考古队驻地附近的陵头小学条件简陋,学生们几乎没有课外读物和文体用品。2012年元旦前夕,党员师生捐赠的2100元现金和部分图书、文体用品便送到了学校。“我们都被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深深感染,大家深感党支部工作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侯琳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让当地公众更深入地了解考古,2011年国庆节期间,临时党支部还策划了周公庙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十余块精心制作的展板、一个个忙碌且不知疲倦的身影、一张张真诚热情的笑脸、一场场鲜活生动的义务讲解……4天的活动,600多名当地群众参与其中。一位老乡热情地拉着学生党员的手说:“原来考古是这个样子,看来我以前都想错了。你们讲得真好,我以后还想多听几次。”
从博雅塔走出,走到群众中去。借助临时党支部这个载体,学生党员们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践行一名青年党员的社会责任。以党建创新为主线的“一根红线”、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一套机制”、传播先进思想和知识的“一个平台”、教工支部传递的“一份关爱”,共同构成了考古文博学院临时党支部的脊梁。从2007年开始,学生实习基地临时党支部结合专业特点,先后开展了“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主题党日活动、迎60周年国庆系列党日活动、“寻找华夏之魂”主题党日活动、“学习中国梦,勇当筑梦人”党日活动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党支部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支部建在考古队上’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党建平台与视角。新颖灵活的党建方式、丰富且有特色的党建活动,使得我们这支建在考古队上的临时党支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考古文博学院教师陈春婷说。
理想信念教育“漂洋过海”
2012年6月,在北大外语学院“继承传统勇担青年使命,建言献策参与学校发展”主题党团日活动中,学院2009级学生党支部与2012年春季学期海外党小组日语系组长朱中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视频连线。他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和前期调研,为在北京现场的外语学院学生党员就学术氛围、社团活动、课程设置、留学生管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与党支部的活动,感触非常深。作为当时身在海外的青年学子,我有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在世界视野、中国格局中,将北大胸怀、外院特色确定为自己成长成才的目标。”朱中原说。
在国际化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重要趋势的今天,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海外体验日渐常态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国交流的机会”成为近年来北大推动国际化教育进程的新理念。北大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郑清文告诉记者,以该学院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为例,仅2011年下半年,该支部38名支部成员中就有12人到海外进行交流学习,平均每年参加国际交流学习及活动的人数占50%-60%,出访国家近30个。
学生党员“漂洋过海”后,党组织活动如何开展?学生党员发展的连贯性如何保证?在海外的特殊环境中,面对复杂多元的意识形态冲击、宗教文化渗透,如何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针对学生海外体验活动中党支部建设的难题,北大外院从学生党员实际出发,从党支部设置方式入手,探索建立海外党小组,将在国外交流的支部成员(含积极分子)按照不同的地区(国家)、不同的语种分为若干个海外党小组,同时在国外交流的团员青年中建立海外团小组。
以此为基础,各海外党、团小组积极挖掘活动载体,创新活动方式,有效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及时将支部活动信息告知在海外交流的同学,让他们能够积极、持续地参与党支部生活。同时通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参与活动等方式不断深化思想教育,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朱中原参与的党组织视频活动,其实已是外院开展的第二次此类活动。2011年11月底,一场以探讨学生党员在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的党支部活动,汇聚了西班牙、法国、韩国等海外党小组。跨洋讨论充满激情,至今仍深深镌刻在2011年秋季学期海外党小组日语系组长武高强的记忆中,“因为它让我感觉到自己虽远在异国他乡,却没有被组织遗忘,还能在全新的环境下进一步思考党员的责任,在特殊的环境下贡献自己特殊的力量”。
体制机制创新“应运而生”
“从2007年至今,临时党支部通过对野外实习工地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支部运行机制。”侯琳介绍说,一般在第二年学期末,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指导下,民主选举产生临时党支部委员会,明确分工,制定计划。在实践中,根据支部发展的需要,临时支部还陆续建立了党员学习制度、积极分子考核制度、加强党支部与群众联系制度、规范党支部会议的制度等,使其既符合党的章程又切合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建带团建制度,把校本部学生党支部开展的党员与团员‘手拉手’活动带入临时党支部,为支部发展党员打下良好基础”。
形式单一、脱离需求、质量不高,曾严重影响着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入党前加把劲,入党后松口气”的现象不时出现。目前北大12783名学生党员,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的占比分别为51.2%和20.1%。将学生党员有效组织起来,学生党支部责任重大、使命重大,流动党支部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为学校党建独辟蹊径。
以流动党支部为载体,强化骨干培养,发挥引领作用。一些二级学院还纷纷设立海外体验奖励基金,提升育人效果。鼓励学生在海外体验过程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许多学生党员申报课题立项,回国后就带回了沉甸甸的研究报告。
越南语系2009级本科生杨亚晨是学生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记忆中,每年的海外党小组组长都会组织组内成员收集所在国家(地区)主流媒体或民众对于中国各大事件的反应,并结合学生党员的留学体会,针对传统继承、文化创新、社会实践等主题建言献策。
同时根据各海外党小组与团小组的数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分配,各海外党小组分别负责带动一个或多个所在地区的团小组定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在“支部建在考古队上”和“学生海外党小组”的成功实践基础上,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发展,北大临时党支部项目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模式、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交流互动的新机制、党组织活动组织形式的新办法、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新渠道。(本报记者 柴葳 通讯员 王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