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两周年述评 中国教育科学理念
2012年08月23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没有科学理念的支撑,就无法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就无法实现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优先发展得到新保证,改革创新进入新阶段,促进公平迈出新步伐,提高质量开启新征程。这一切,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靠的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一致行动,更靠的是科学理念支撑下的科学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贯穿于教育改革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国教育这艘巨轮,正沿着科学发展的航道乘风扬帆,破浪前行。
以人为本——
教育科学发展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逐渐从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转化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从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举措转化为学校的自觉行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航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更加关注国家和人民需要。
两年来,各地纷纷吹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号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育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从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转化为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从上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举措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自觉行动。人们欣喜地看到,在不少地方,学生寒暑假、双休日不再补课,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特长。
坚持德育为先。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根本性的重大政治原则,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北京开设北京精神地方课程,上海不断创新和深化学科德育,清华、北大等高校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加强实践育人。广大青年学生引领社会新风尚,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
坚持能力为重。各地各高校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有效之道。各地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国上下涌现了一批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呈现出新风气、新气象。
坚持全面发展。针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各地各学校打出一套套减负的组合拳:山东建立减负监测、公告及问责制度,把减负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辽宁13个部门联手减负,将减负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很多地方打破“一张考卷定终身”,探索多元考试评价制度。减轻学生课业学业负担渐成社会共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格局正在形成。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推动下,中国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师享受到师者的乐趣,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上下学时间规范了,作业减少了,有时间锻炼身体了,有兴趣发展特长了。”大连一名学生家长谈到减负给孩子带来的变化时说,“这才是一个学生所应拥有的生活。”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个体层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落实到社会层面,则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这既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新一轮教育改革摆在重中之重地位的基本政策。
两年来,促进公平成为教育民生、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中国教育在促进公平方面大踏步前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亿万民众共享教育改革成果:
针对“入园难”,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2010年幼儿园比2009年增加1.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319万人;
针对义务教育择校热,教育部先后与27个省份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针对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状况,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600万名学生获益;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坚持“两为主”,2011年实现79.2%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了12.7%;
针对特殊群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011年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完善资助政策,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两年来,中国教育在促进公平的伟大实践中,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优先发展得到新保证,改革创新进入新阶段,促进公平迈出新步伐,提高质量开启新征程。这一切,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靠的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一致行动,更靠的是科学理念支撑下的科学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贯穿于教育改革创新的各个环节。中国教育这艘巨轮,正沿着科学发展的航道乘风扬帆,破浪前行。
以人为本——
教育科学发展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逐渐从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转化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从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举措转化为学校的自觉行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航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中国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更加关注国家和人民需要。
两年来,各地纷纷吹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号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育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从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转化为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从上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举措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自觉行动。人们欣喜地看到,在不少地方,学生寒暑假、双休日不再补课,有了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特长。
坚持德育为先。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根本性的重大政治原则,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北京开设北京精神地方课程,上海不断创新和深化学科德育,清华、北大等高校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加强实践育人。广大青年学生引领社会新风尚,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
坚持能力为重。各地各高校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有效之道。各地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国上下涌现了一批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呈现出新风气、新气象。
坚持全面发展。针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各地各学校打出一套套减负的组合拳:山东建立减负监测、公告及问责制度,把减负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辽宁13个部门联手减负,将减负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很多地方打破“一张考卷定终身”,探索多元考试评价制度。减轻学生课业学业负担渐成社会共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格局正在形成。
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推动下,中国教育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师享受到师者的乐趣,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上下学时间规范了,作业减少了,有时间锻炼身体了,有兴趣发展特长了。”大连一名学生家长谈到减负给孩子带来的变化时说,“这才是一个学生所应拥有的生活。”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落实到个体层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落实到社会层面,则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这既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新一轮教育改革摆在重中之重地位的基本政策。
两年来,促进公平成为教育民生、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中国教育在促进公平方面大踏步前行,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亿万民众共享教育改革成果:
针对“入园难”,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2010年幼儿园比2009年增加1.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319万人;
针对义务教育择校热,教育部先后与27个省份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
针对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状况,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600万名学生获益;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坚持“两为主”,2011年实现79.2%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了12.7%;
针对特殊群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2011年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完善资助政策,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两年来,中国教育在促进公平的伟大实践中,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