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高考作文题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2012年06月11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发现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点,材料作文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同时,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让考生‘自拟题目’。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提倡。”6月7日下午,教育评论人士熊丙奇看过网上公布的高考作文题后,这样感慨。
像往年一样,高考第一天,社会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上。宿构作文、模版作文、主题先行作文一向被各界诟病,却养活了一个庞大的作文培训市场。这种强化的作文训练被指“严重扼杀了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家长耗资甚巨。然而,记者发现,今年对高考作文的诟病少了很多。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作文改革低调提速了。
高考作文改革要引导素质教育
作文考试一向有“高考风向标”之称。今年材料作文盛行,是否预示了未来高考开放式题目将在文综、理综等其他科目中逐步展开?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
“从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你有没有注意到高考内容方面的改革?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林蕙青说,高考出题是一种导向,要体现核心价值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林蕙青历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高校学生司司长,多年来一直是高考改革的研究者、执行者、推进者。她曾对考试中心的同事说,你们在全力以赴保证高考安全的同时,要多思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这是永恒的主题”。
高考指挥棒怎么指,学校就会怎么做。所以,林蕙青指出,今年高考作文题是在旗帜鲜明地引导素质教育,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年轻学生的思维,“要体现改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改革,事实上影响深远:老师要调整教学思路,学生要重新锤炼自己的语言,阅卷人要给过去的评分“老套路”松绑。而且,作文改革更牵动了考试市场的利益变局。也许不久,“作文强化班”会逐渐淡出培训市场。
作文立意呈现三大特点
据记者粗略统计,2012年全国和分省命题的高考作文试题共有17道。从作文的立意上看,呈现出三大特点——
其一,倡导高尚品行。高尚品行、人生楷模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常用主题,这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意义。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山东卷“孙中山谈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以及江苏卷“忧与爱”。全国课标卷作文题的材料,讲述的是修船工因补好船主忘记修补的洞,最终救了船上的人而得到船主报答的故事。好人好事,古今中外都推崇备至,今年将它作为试题推出具有现实的意义。
据高考作文权威人士分析,2006年“彭宇案”、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以来,我国舆论关于社会公德有很多热议。在2012年3月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5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的现实背景下,设计“补洞”这一试题,有更加突出的时代意义。考生可以从修船工责任感、默默地做好事、不要报酬的角度阐发,也可以联系我国现在一些不懂感恩的社会现象阐发,同时还可以从船主知恩图报的行为、修船工做好事有好报、鼓励更多人做好事等角度进行阐释。
其二,思考生活道理。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以及做人的道理,生活是年轻人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全国大纲卷“挑秧”、浙江卷“跑步的人与鼓掌的人”、辽宁卷“女钢琴家隐身于音乐背后”、广东卷“汤因比、居里夫人谈选择生活时代”、安徽卷“梯子横放”以及湖北卷“书信的变化”。
安徽卷的材料寓意就比较丰富,两种对策的选择不是正与反的对立,也不是基于道德拷问对与错的选择,能多角度地启动考生理性的思维程序,写作弹性比较大。对目前影视、出版物中流行的历史故事演绎,或矫情为文的中学作文教学弊端应该能有些“反拨”作用。
其三,加强哲理思辨。哲理思辨是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从选才角度,高校也需要具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学生。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上海卷“心灵的微光”、福建卷“路程与时间”、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四川卷“手握一滴水”、湖南卷“双手的联想”。
福建的题目用了冯骥才的一段话,谈到运动中的赛跑是考生都熟悉的、身边发生的事儿,而人生中的赛跑是考生这个年龄段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考生可根据自己关心的不同侧面,围绕人生的长度与高度,展开思辨与联想,在考场上总结自我,展示个性和审美情趣。
材料作文不约而同唱主角
在语文考试刚刚结束的时候,网络传播的作文试题都语焉不详,真假难辨。很多喜欢打听高考作文题的人都很失落,“怎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题目?”事后人们发现,今年材料作文题型成为出题的主流,“没有一个标题”!
今年材料作文试题所使用的材料,按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类。
首先是过去采用比较多的叙事性材料。今年的材料作文,全国卷和各省卷多采用车间工人、学校学生等事例为“材料”。采用车间工人事例的,有全国课标卷“补船”、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安徽卷“梯子横放”;采用学校学生事例的,有湖北卷“书信的变化”、浙江卷“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全国大纲卷“挑秧”;采用艺人事例的,有辽宁卷“女钢琴家隐身于音乐背后”。
采用叙事性材料,比“抽象”、“概括”的材料更贴近社会,贴近人生,贴近考生。立意蕴藏于材料之中,学生在审题构思的时候,需要充分运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激发考生进行有创意的构思。这些材料能让考生受到启发:行走在大街上的普通百姓、发生在身旁的普通小事所反映的品德和智慧是青年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次是言论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言论”作为材料的,一共有5道题。所谓“言论”与往年一样,多是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采用名人语录的,有山东卷“孙中山谈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广东卷“汤因比、居里夫人谈选择生活时代”;采用哲理思辨语言的,有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上海卷“心灵的微光”、福建卷“路程与时间”。
试题材料采用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比其他题目好;名人的激励性语言会勉励学生勇敢前行,健康成长。不过一些哲理思辨语言材料,抽象程度高,道理深奥,考生可能会觉得难度较大。
第三,是文艺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文艺性材料的虽然只有3道,但所采用的样式比往年要多。采用诗歌做材料的,是四川卷“手握一滴水”;采用寓言做材料的,是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东西”;采用图文做材料的,是湖南卷“双手的联想”。试题的文艺性材料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容易激发考生的想象,部分考生也许能写出文学性较强的作文。
记者向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求证网上的哪种版本是真题,姜钢指出:“这正是材料作文的优势之一。” 他告诉记者,今年高考作文改革有两大特点:一是,材料作文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好,可更好地满足高考语文的测量要求。二是,今年的作文均具有积极的思想导向,反映时代主旋律,贴近考生实际,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
作文出题方向,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难得高分
2011年高考结束后,社会上不少人指出当年的标题作文“文艺腔”、“缺乏思想性”。
云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廖支新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标题作文的弊端:“标题作文的可写性强,易于写作,但供给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少,防套性较差,探究性弱,不能很好满足高校对考生进行区分和选拔的要求。
“作文考试的原则,是要与学生的经历紧密结合,发生在身边,才能有话可说。每个学生想象力,获取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对人生的感悟和境界,提炼归纳能力不一样,用材料作文能尽量保证原创,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廖老师说,2007年之后,高考作文题有采用材料题型的趋势,这种形式受到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人大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老师向记者分析了材料作文的三大优势——
第一,更适合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要为高校所有专业选拔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的合格新生。材料作文提供多个材料,引导考生理性思考,形成观点,有逻辑地表达,符合高校对考生的选拔要求,备受社会各界好评。比如北大学者、新课改专家温儒敏对2011年全国课标卷作文《中国崛起》的评价是:“给出国内外对中国崛起的评论,让考生选取一个角度来写。这样的题目偏重理性思维,有一定的社会关怀,那种陷于题海战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就很难写好。”
第二,探究性强,难易适度,可以更好地区分考生。
材料作文是多个材料的组合,考生在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个考生的知识背景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不同,从同一组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就会不同,得出的想法也不同,避免“千文一面”的出现。此外,材料作文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空间。探究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看出一般性的问题,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看出深层次的问题。考生可被很好地区分。
第三,材料作文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宿构、套作。
标题作文由于限制较少,很多时候可以将背诵的范文移花接木到考场上来。而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必须结合材料,结合情境写作,死记硬背一些范文、在考场上套作得不了高分,也容易被评卷者发觉,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宿构、套作。
今天,靠背几十篇范文得高分的时代结束了,我们看到了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新曙光
像往年一样,高考第一天,社会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上。宿构作文、模版作文、主题先行作文一向被各界诟病,却养活了一个庞大的作文培训市场。这种强化的作文训练被指“严重扼杀了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家长耗资甚巨。然而,记者发现,今年对高考作文的诟病少了很多。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作文改革低调提速了。
高考作文改革要引导素质教育
作文考试一向有“高考风向标”之称。今年材料作文盛行,是否预示了未来高考开放式题目将在文综、理综等其他科目中逐步展开?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
“从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你有没有注意到高考内容方面的改革?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林蕙青说,高考出题是一种导向,要体现核心价值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林蕙青历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高校学生司司长,多年来一直是高考改革的研究者、执行者、推进者。她曾对考试中心的同事说,你们在全力以赴保证高考安全的同时,要多思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这是永恒的主题”。
高考指挥棒怎么指,学校就会怎么做。所以,林蕙青指出,今年高考作文题是在旗帜鲜明地引导素质教育,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年轻学生的思维,“要体现改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改革,事实上影响深远:老师要调整教学思路,学生要重新锤炼自己的语言,阅卷人要给过去的评分“老套路”松绑。而且,作文改革更牵动了考试市场的利益变局。也许不久,“作文强化班”会逐渐淡出培训市场。
作文立意呈现三大特点
据记者粗略统计,2012年全国和分省命题的高考作文试题共有17道。从作文的立意上看,呈现出三大特点——
其一,倡导高尚品行。高尚品行、人生楷模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常用主题,这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意义。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山东卷“孙中山谈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以及江苏卷“忧与爱”。全国课标卷作文题的材料,讲述的是修船工因补好船主忘记修补的洞,最终救了船上的人而得到船主报答的故事。好人好事,古今中外都推崇备至,今年将它作为试题推出具有现实的意义。
据高考作文权威人士分析,2006年“彭宇案”、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以来,我国舆论关于社会公德有很多热议。在2012年3月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5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的现实背景下,设计“补洞”这一试题,有更加突出的时代意义。考生可以从修船工责任感、默默地做好事、不要报酬的角度阐发,也可以联系我国现在一些不懂感恩的社会现象阐发,同时还可以从船主知恩图报的行为、修船工做好事有好报、鼓励更多人做好事等角度进行阐释。
其二,思考生活道理。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以及做人的道理,生活是年轻人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全国大纲卷“挑秧”、浙江卷“跑步的人与鼓掌的人”、辽宁卷“女钢琴家隐身于音乐背后”、广东卷“汤因比、居里夫人谈选择生活时代”、安徽卷“梯子横放”以及湖北卷“书信的变化”。
安徽卷的材料寓意就比较丰富,两种对策的选择不是正与反的对立,也不是基于道德拷问对与错的选择,能多角度地启动考生理性的思维程序,写作弹性比较大。对目前影视、出版物中流行的历史故事演绎,或矫情为文的中学作文教学弊端应该能有些“反拨”作用。
其三,加强哲理思辨。哲理思辨是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从选才角度,高校也需要具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学生。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上海卷“心灵的微光”、福建卷“路程与时间”、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四川卷“手握一滴水”、湖南卷“双手的联想”。
福建的题目用了冯骥才的一段话,谈到运动中的赛跑是考生都熟悉的、身边发生的事儿,而人生中的赛跑是考生这个年龄段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考生可根据自己关心的不同侧面,围绕人生的长度与高度,展开思辨与联想,在考场上总结自我,展示个性和审美情趣。
材料作文不约而同唱主角
在语文考试刚刚结束的时候,网络传播的作文试题都语焉不详,真假难辨。很多喜欢打听高考作文题的人都很失落,“怎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题目?”事后人们发现,今年材料作文题型成为出题的主流,“没有一个标题”!
今年材料作文试题所使用的材料,按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类。
首先是过去采用比较多的叙事性材料。今年的材料作文,全国卷和各省卷多采用车间工人、学校学生等事例为“材料”。采用车间工人事例的,有全国课标卷“补船”、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安徽卷“梯子横放”;采用学校学生事例的,有湖北卷“书信的变化”、浙江卷“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全国大纲卷“挑秧”;采用艺人事例的,有辽宁卷“女钢琴家隐身于音乐背后”。
采用叙事性材料,比“抽象”、“概括”的材料更贴近社会,贴近人生,贴近考生。立意蕴藏于材料之中,学生在审题构思的时候,需要充分运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激发考生进行有创意的构思。这些材料能让考生受到启发:行走在大街上的普通百姓、发生在身旁的普通小事所反映的品德和智慧是青年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次是言论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言论”作为材料的,一共有5道题。所谓“言论”与往年一样,多是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采用名人语录的,有山东卷“孙中山谈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广东卷“汤因比、居里夫人谈选择生活时代”;采用哲理思辨语言的,有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上海卷“心灵的微光”、福建卷“路程与时间”。
试题材料采用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比其他题目好;名人的激励性语言会勉励学生勇敢前行,健康成长。不过一些哲理思辨语言材料,抽象程度高,道理深奥,考生可能会觉得难度较大。
第三,是文艺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文艺性材料的虽然只有3道,但所采用的样式比往年要多。采用诗歌做材料的,是四川卷“手握一滴水”;采用寓言做材料的,是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东西”;采用图文做材料的,是湖南卷“双手的联想”。试题的文艺性材料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容易激发考生的想象,部分考生也许能写出文学性较强的作文。
记者向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求证网上的哪种版本是真题,姜钢指出:“这正是材料作文的优势之一。” 他告诉记者,今年高考作文改革有两大特点:一是,材料作文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好,可更好地满足高考语文的测量要求。二是,今年的作文均具有积极的思想导向,反映时代主旋律,贴近考生实际,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
作文出题方向,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难得高分
2011年高考结束后,社会上不少人指出当年的标题作文“文艺腔”、“缺乏思想性”。
云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廖支新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标题作文的弊端:“标题作文的可写性强,易于写作,但供给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少,防套性较差,探究性弱,不能很好满足高校对考生进行区分和选拔的要求。
“作文考试的原则,是要与学生的经历紧密结合,发生在身边,才能有话可说。每个学生想象力,获取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对人生的感悟和境界,提炼归纳能力不一样,用材料作文能尽量保证原创,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廖老师说,2007年之后,高考作文题有采用材料题型的趋势,这种形式受到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人大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老师向记者分析了材料作文的三大优势——
第一,更适合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要为高校所有专业选拔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的合格新生。材料作文提供多个材料,引导考生理性思考,形成观点,有逻辑地表达,符合高校对考生的选拔要求,备受社会各界好评。比如北大学者、新课改专家温儒敏对2011年全国课标卷作文《中国崛起》的评价是:“给出国内外对中国崛起的评论,让考生选取一个角度来写。这样的题目偏重理性思维,有一定的社会关怀,那种陷于题海战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就很难写好。”
第二,探究性强,难易适度,可以更好地区分考生。
材料作文是多个材料的组合,考生在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个考生的知识背景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不同,从同一组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就会不同,得出的想法也不同,避免“千文一面”的出现。此外,材料作文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空间。探究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看出一般性的问题,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看出深层次的问题。考生可被很好地区分。
第三,材料作文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宿构、套作。
标题作文由于限制较少,很多时候可以将背诵的范文移花接木到考场上来。而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必须结合材料,结合情境写作,死记硬背一些范文、在考场上套作得不了高分,也容易被评卷者发觉,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宿构、套作。
今天,靠背几十篇范文得高分的时代结束了,我们看到了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