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读书的好地方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浙师,读书的好地方
——2025年浙江师范大学招生亮点
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文明校园、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综合实力连续十余年在国内外多个有影响力的大学排行中进入全国百强、全国师范院校十强。
今年,我校新增了理科试验班类(电子)、运动训练专业,继续推行“零门槛”放开转专业政策,即“申请无门槛,转入有考核”,每位学生(特殊招生类型除外)有2次转专业申请的机会。
一、特色培养 成就卓越
2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面向全校各专业择优选拔,班级50%的学生可获得推免保研资格,采用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出国交流学习可获经费资助最高10万元。
8个初阳学院试验班(面向浙江省招生):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学、生物科学、电子信息工程。采用“1+3”培养模式,为学生配备基础学业、学术创新“双导师”,享更高的保送研究生比例,选派优秀学生赴世界名校访学。
5个全英文班: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享中外高水平师资团队,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
二、教师教育 龙头担当
我校作为“浙江教师教育的引领者和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培养了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书记(校长)。目前师范类在校生人数占55%,居全国师范大学前列,21万毕业于我校的卓越师范生奋战在教育战线,近三年师范生从教和深造占比达80.5%
我校所有师范专业都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支撑,20个师范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是全国复合型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单位之一(全国4所),连续9届师范技能国赛决赛一等奖数目位列全国师范院校第1。
三、国家所需 未来所向
我校拥有全国地方院校唯一的区域国别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全国15家),入选“世界大学生创新联盟”(全国师范院校唯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量子光子束线集成系统中试平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传播、文科综合、教师教育实训、生物学),2个“111”引智计划(图与网络优化创新引智基地、含氟新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拥有教育部先进催化材料重点实验室。
12个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群实施AI+工科交叉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导论》已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校已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
四、融通中外 全球视野
在浙师,你可以足不出户感知世界。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教育部非洲联合研究院、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全国首个聚焦教育学领域的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堪萨斯大学联合教育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小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师范)专业、软件工程(中外合做办学)专业。
当然,你也可以从浙师走向全球。学校与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提供100余个各类国际交流项目,出国(境)奖助体系总额超1000万元,学生个人出国(境)资助最高达10万元。
五、第二课堂 百花齐放
学校每年开展“闪耀的你”学生榜样人物荣誉盛典、“十佳学子”“学风特优班”评审,铸榜样力量,引优良学风。定期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多元艺术形式浸润心灵,提升浙师学子艺术修养。
6大类126个学生社团丰富你的课余生活。每年开展校庆嘉年华,文艺汇演、校友论坛、创意市集等活动展现浙师活力,凝聚校友情感。“生存训练”、研究生支教团、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等获《人民日报》点赞。校融媒体团队综合影响力获2023-2024年度全国高校27名。
学校志愿者团队曾获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曾参与杭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大型赛会活动。
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斐然:
2019-2023年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1
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主赛道金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7
2024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总数全国第2,金奖总数位列全国第5
2025年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位列全国师范第3
2025年承办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获一等奖2项
2016-2022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位列全国19
第46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第30名
第29届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亚军,第27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总决赛季军
六、发展前景 无限宽广
我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浙江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保研率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位居前列,近3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4%。
2024届本科毕业生中升学深造率近30%。其中,超过50%被双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录取,164人赴QS世界前100高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