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万人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院长张会军教授:消除艺术类招生考试两难状况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认为,艺术类的招生考试过程是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体现公正合理,必须对考试进行量化、同一化甚至答案标准化;而另一方面,艺术本身就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只有欣赏的角度不同而已,所以又要尽量地特色化,具备各自的个性。北京电影学院在多年的招生考试过程中,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比较规范的招生考试模式,如考试方式上一般都分为初试、复试和三试。但是在各个院系的具体实施环节上,又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比如表演学院进入三试过程中摄影机的介入、摄影系的专业和文化“两头取”的原则。
在录取原则上,到底是按照专业课排名录取还是按照文化课成绩录取,这也是一个两难境地。如果按照专业课,那么文化素质太低肯定不行,这有悖于电影学院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方针;如果按文化课成绩,那么会漏掉一些确实在专业领域非常优秀的人才。如果文化课和专业课都能达到标准,这样的学生很有可能就是文化和专业两者都很平平,处于中间水平。这一直是艺术类院校招生考试过程中让教师非常头疼的话题。所以电影学院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了专业占总成绩比例和文化占总成绩比例进行综合核算的办法,来挑选人才。每个系对于两者所占的比例不同。比如:文学系的电影剧作方向文化考试成绩要求必须达到当年北京市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后,按专业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60%,文化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40%综合排序,择优录取。计算公式为:总分(百分制)=考生文化考试成绩 ÷ 750×100×0.4+考生专业考试成绩(百分制)×0.6。美术系的影视广告导演方向,按专业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50%,文化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50%综合排序,达到北京电影学院录取分数线后,择优录取。计算公式为:总分(百分制)=考生文化考试成绩÷750×100×0.5+考生专业考试成绩(百分制)×0.5。这些录取方式都是在综合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成绩基础上摸索出来的思路。
除此之外,北京电影学院按照高考成绩录取的专业方向也从新增加到今年的10个。通过各个院系对招生考试方式的不断探讨,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风格,逐渐将两难境地的尴尬状态消除。
副院长谢晓晶教授:招生教师要能“慧眼识英才”
分管教学工作的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谢晓晶教授认为,艺术院校专业招生考试的质量取决于四个因素:一、生源质量;二、教师水准;三、人才选拔标准;四、专业招生考试原则、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他说,现在的考生不像“第五代”导演那样在入学前就有非常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不像“第六代”那样在入学前就有对电影比较深入的个人研究和兴趣。所以教师很难从这些考生身上明显地发现从事艺术和电影专业的苗子所应有的那些素质或是闪光点,在进入高年级阶段这些学生的专业素质才得以彰显。所以如何在招生考试阶段准确地判断和发现考生身上的艺术素质,对负责专业招生考试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慧眼识英才。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能透过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种种表现,准确地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从事电影专业的潜质。当然教师的个人眼光与专业的招生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性并不矛盾,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教师在专业招生考试中对专业人才素质的发现和判断靠的是直觉,不是概念。而这个直觉确实是有科学依据和科学规律的。谢晓晶教授还强调,专业招生考试中考来考去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素质。但“素质”二字是比较虚化的一个概念,这就只有通过明确考试标准、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来解决了。
北京电影学院 各院系招生方式及革新
近几年来,北京电影学院注重改进专业考试办法,制定并不断完善符合专业特点的评分标准,力求公平公正科学地选拔优秀人才。现在学院所有招生专业的笔试、面试均已制定考试标准,实行独立评阅、综合评分,保证科学、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素质。
表演学院:
1、考评全面量化。表演学院的面试考试已经做到将形体、声乐、台词、表演等各项能力的考评量化和细化,规定了每一项评判依据、分值、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初试和复试中,每一个考生的现场表现,考官们都会做认真、详细的记录。进入三试,则会有摄影机进入考场,对考生进行全程录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考查考生是否具有镜头感,二是便于回顾查询。
2、主考官多元化。考试过程中,每个考场都会配备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职称的主考官。根据考试项目的设置,对考官的设置和工作原则也作了大力改革,主考老师更加多元化,由多个老师“背靠背”互不干扰地打分,再由考务人员当场收集进行综合取其平均值,对分数差距过大的,还将进行特别的分析评审,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有效和是否重新判定。对分数差距过大的,还将由主要负责考试的第一主考官另行组织人员进行特别的分析评审,从而做到每一项评判都有规可循、有据可查。克服了艺术考试中面试环节主观性强,对考生评价“太虚”、“给印象分”等弊端,也改变了人们对艺术考试(尤其面试)没有科学衡量标准的印象。
文学系:
1、招生之前的“研讨会制”:在每年的招生工作开始前,文学系都会就如何科学公平招生进行专题研讨。在会上,老师们会将招生环节中各种情况都预先考虑到,然后针对问题具体地研究规则和程序,制定出《文学系入学考试出题规定》、《文学系入学考试阅卷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以坚决杜绝人情空子和漏洞。
2、出题环节的“题库制”:预先由具备出题资格的教研组老师出题,每人出十份题,进入试题库,封存在学院保密室中。在开考前半小时前,由招生办工作人员及招生监察人员、文学系招生小组,进行当场抽题,然后马上当场复印,分发给已经等候在考场的考生。
3、面试环节的“背靠背打分制”:在面试环节中,由五位教师组成面试小组,为了避免互相干扰,实行背靠背打分,综合得出成绩。此外,考场进行整个考试程序全场现场录像,并保存影像资料,以备在出现争议时供学院招生监察部门随时查看。
4、阅卷环节的“三加一制”:“三加一”,是指一份试卷由三位老师独立批阅,最终成绩取其平均值。
5、录取环节的“四六开分值制”:以往,文学系按照“文化过线,按专业成绩排队”的标准来录取考生,但经过摸索和研讨,发现这样做也存在有可能导致考生综合素质不高等弊端,为了更好地全面评价考生素质,最后确定了按“文化成绩占百分之四十,专业成绩占百分之六十”的标准来录取考生。
美术系:
为杜绝、避免艺术招生工作中主考教师的个人化倾向,使招生考试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近年来在招生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出题的原则上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目前已经做到了“两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1、出题环节“题库制”。题库每年都会增加80到100个题目。每年的出题工作由各学科带头人主持,每张考卷的具体题目只有招生负责人和出题人本人才知道,题目上交学院题库,考试前半小时由学院提取。题目每年都会更新。比如,去年刚刚结束的影视广告导演专业笔试的题目是 “一碗白开水”,其中要求考生作品的画面不少于4个即可,而往年,命题创作的画面要求是8到9个。
2、评分环节“两级制”。首先,系里各教研室主任主持该学科的阅卷工作,各小组不交叉阅卷,各小组成员不参加监考;第二级,是由系招生小组的5位成员(包括3位系领导、1名教授和1名教工代表)进行二次复查。
3、面试环节多样法。面试的形式,每个专业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一直在不断更新中。比如,虚拟设计专业和电脑特技专业,在面试中专门设有计算机考查部分。而影视广告导演专业,从2007年开始在面试环节实行“PK”制,考生每三人分成一个小组,在“命题创作”部分,就给出的题目准备15分钟,联合完成或者个人完成均可,这个部分是为了考查考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在“抽题解答”部分,考生要在七大类500多个题目中抽取题号,考官将会采取“剥洋葱”式的提问方法,考查考生的知识面以及应变能力。
录音系:
专业考试在2002年之前是以面试形式完成的。从2002年起加入了笔试,内容主要是基本听感的考查、固定音高听辨,声音场景分析,声音与画面结合等几个部分。笔试的形式避免了考官因个人情绪、主观经验对招生考试造成的影响。
1、技术和艺术双管齐下。录音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结合最紧密的专业。招生考试中对考生技术能力的要求与艺术素质的考查同等重要。因此,录音系专业课考试中增加了数理知识和文艺常识两项内容,这就更加明确了录音专业对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要求。
2、笔试听写结合。录音系的笔试是听、写结合的。考生要听辨给定的声音素材,并按照要求写出艺术感受。初试的时候,考声画分析,复试的时候,老师拿着学生的试卷问学生,这样有一个交流的机会,就能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交流能力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以此来判断学生的素质和潜力。
3、面试多人打分。面试的时候,考试小组由五到六个老师组成,每个人都打分,然后求和、平均,得出最终分数。
就北京地区的艺术类院校来看,近些年来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从高考难度看,目前艺考类的录取比例已经低于普通文科和理科,艺术高考已经变得越来越难。艺术需要天赋,更需要文化素养,真正能成为“艺术家”的人都是在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两方面同样出类拔萃之人。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