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免费师范生不等于进“保险箱”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费”不是贫困的代名词
上大学两年了,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学生付为军感觉自己和周围环境变化很大,唯一不变的是来自外界的误会与猜疑。
这一切,都源于他身上的一个特有符号――免费师范生。
出身教师家庭的他,受父亲影响,2007年高考结束后,报考了华中师大的免费师范生。这个有着明确职业理想的小伙子,却与许多免费师范生一样,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被贴上了贫困生的标签。
付为军对“贫困”这个词并无成见,只是被人猜疑,让他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付为军说,班里共有30多名同学,大多数同学家境还不错,“但外面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就是觉得我们读不起书,是奔着‘免费’来的。”
其实,免费并不是贫困的代名词。
华东师范大学一份针对全校900多名免费师范生的调查可以佐证:和大多数人想象中不同的是,40%的免费师范生家庭月收入为1000~5000元。
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之所以报考免费师范生,是因为非常喜欢或渴望从事教师职业,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期待。同时,他们也对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心存感激,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履行义务。其中,仅7.7%的报考者认为与家庭经济条件关系密切。
报考原因调查显示,真心喜欢或者渴望教师职业、就业包分配是学生报考免费师范生的两大主因,而许多旁人所认为的“免费”并不是影响考生选择的先决条件。
“能免费念当然好。”华中师大化学系2008级学生耿希萌,来自天津市。这个长相、气质都与连续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里的女主角――只身去农村支教的“萌萌”酷似的女生坚定地说,她是为了毕业后去西部农村支教这一梦想而来。
北师大文学院2007级学生罗莎,两年后将像母亲那样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从爷爷那辈儿算起,这个家三代出了7位老师,罗莎将是第八个。
“免费师范生政策不仅仅是‘扶贫济困’。”在局外人热衷替免费师范生算经济账的时候,罗莎把免费看做一种鼓励。
毕业于内蒙古赤峰二中的罗莎高考成绩是607分,在当地,这个成绩可以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然而,罗莎填报了“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这一切与经济条件无关。
“免费师范生不能与扶助贫困生画等号,这歪曲了恢复免费师范生的初衷。”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要吸引优秀人才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所以,这个“免费”不是扶贫,而是“扶优”,是“激励”。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