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什么是联合培养
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提出,设置联合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高校双方的优势,开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工科+新工科”等多种形式的强强联合。两校学生可以在两所高校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就业竞争力。
主要类型有辅修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专业、双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
2、适合哪些学生报考
适合对多校学习经历有兴趣,希望拓宽视野的学生。具备较强适应能力,能快速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习要求。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期望通过联合培养获得更全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也较为适合,例如工科学生希望结合多校优势学科提升专业能力。
3、不同省份能报哪些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面向全国招生,所有省份的考生均可报考。但具体招生名额和高校对各省的招生计划可能有所不同,需参考各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
4、联合培养的报考条件
报考需满足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各项目对选科要求明确,如“金融科技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要求选考物理。录取依据高考成绩,部分设单科线,像江西中医药大学中澳项目要求英语不低于 105 分。此外,部分专业有身体限制,个别项目还有特殊规定。
5、报考流程及时间节点
多数项目通过高考志愿在对应批次填报,考生需关注本省志愿填报指南。部分项目入学后进行校内选拔,如北京邮电大学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部分项目,学生要留意学校通知,按要求提交材料,参加选拔申请。
6、可以报考哪些学校
北京、江苏、广西、广东等省份的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7、可以报考哪些专业
一般是联合高校的强势学科“强强联合”。如中央财经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融学+英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科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保险”和“人工智能+税收” 四个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均采用第一、四学年在本校学习,第二学年在对方院校学习,第三学年集中在央财学习的模式。对达到毕业要求,且符合学籍所在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的学生,由学籍所在学校颁发学士学位证书,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均标注联合培养项目字样,学位证书加盖两校学位委员会主席签名章和校章。
8、联合培养的优势
合作高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融合双方高校的优势资源、优势学科,采用两校教师流动授课、学生两校上课等方式,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达到学位授予的标准。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联合学位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达到学籍所在学校的毕业要求,由学籍所在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联合学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单位在学士学位证书上予以注明。对于国家而言,可以增加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扩宽知识视野,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9、联合培养的限制
课业增多,学习压力增大,同时辗转于两所学校上课,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
10、联合的培养过程是怎么样的
不同的高校之间联合培养项目不同,在两校之间培养的时间也不同,“2+2”居多。
11、联合培养学生主要去向
升学方面,可凭借多校学习经历和联合培养成果,申请到更高层次高校继续深造;就业方面,在跨国企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有较强竞争力,可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研发、管理、科研等工作,例如联合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可进入互联网大厂或科研院所从事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