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什么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是教育部于2020年启动的一项高校招生改革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2、适合哪些学生报考?
强基计划申请报名考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高校有高考成绩要求或高考单科成绩要求)
第二类: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高校有如学科竞赛获奖等级要求)
3、不同省份能报哪些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面向全国招生,所有省份的考生均可报考。但具体招生名额和高校对各省的招生计划可能有所不同,需参考各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
4、强基计划的报考条件?
在各招生学校安排强基计划招生的省份,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并有志于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具体入围条件需参考各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
5、强基计划的报考流程及时间节点?
1)符合生源所在地当年高考报名条件以及强基计划招生学校报考条件的考生,由本人提出申请,于4月份按高校招生简章要求进行网上报名。
2)报名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原则上于6月25日前根据高校招生简章确定的规则,向有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高考加分)。
3)各高校原则上应于6月26日前确定入围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于7月4日前完成对入围考生组织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
强基计划的录取时间优先于其他高考录取批次。
6、可以报考哪些学校?
首批开展强基计划试点的高校共36所,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2022年由原来36所增加至39所,新增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可以报考哪些专业?
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招生专业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
8、强基计划的优势?
1)本-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打开专业边界,研究生阶段围绕国家重点领域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既可以在原学科深造,也可以选择进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领域相关工科学科进行交叉培养。
2)导师制:为学生配备高层次人才作为导师或班主任,在学业、研究、就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引领与指导。
3)个性化:为学生打造多元化成才路径,鼓励实行“一人一案”的个性化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以致远学院涵盖数、理、化、生、计算机、医学等基础学科的拔尖培养基地为支撑,充分发挥十余年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各院系特色,为学生提供最坚实的基础。构建校院双协同的人才培养质控体系,通过院系的持续跟踪及学校的定期调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为强基计划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9、强基计划的限制?
强基计划学生入学后一般不得调整专业,确有特殊困难或者特殊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强基计划录取专业学习的,可以申请在本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范围内转到相近专业。对于学业考核未达到强基计划培养要求的,应按照培养方案规定,退出强基计划,原则上退出强基计划学生应转入本专业的普通班就读;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再转专业,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强基计划学生只能在本校转段直升。
10、强基计划与综合评价的区别?
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聚焦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专业,综合评价覆盖更广泛的专业。不同高校两种招生方式高考成绩所占的比重可能不同。
11、强基计划的培养过程是怎么样的?
强基计划建立本—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上海交通大学鼓励优秀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科教融合,注重科研训练,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前沿研究中心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平台。学籍转段学生按照当年研究生招生录取有关工作程序,直接转入培养方案确定的硕士或博士相关专业继续培养,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研究生学籍注册。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学生转段成功须符合学校当年度免试攻读研究生要求且落实直博去向。
12、强基计划学生主要去向(升学/就业,若就业主要在什么行业)?
在本—博衔接的培养模式下,强基计划学生本科毕业后的主要去向为升学。就业集中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例如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