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涵 等:高考评价体系的实践功能探析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1—6页。
主持人语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了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高考改革。为落实《实施意见》精神,教育部考试中心历时3年组织研制完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作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在广泛征求相关群体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从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行顶层设计。高考评价体系将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和指导命题实践提供长效机制,同时其核心理念将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为全面展示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特在《中国考试》杂志设专题,由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者全面解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研制过程、实践功能,以及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在考试评价和教学改革实践方面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作者
于涵,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
郑益慧,教育部考试中心,教授;
程力,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
任子朝,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
摘要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研制高考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人才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着力点和要求,是制定命题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评价试题试卷、考生水平和考试目标达成度的量尺。高考评价体系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关键词
高考评价体系;高考内容改革;教育评价
正文
我国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选才意志,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发挥了对基础教育的反拨和促进作用。40多年来,高考一直坚持不断改革,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要求。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全面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构建一个科学、全面、有效的高考评价体系成为新时期高考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1. 构建高考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1 解决教育评价导向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在基础教育领域,“唯分数”“唯升学”的现象依然严重,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考分排名成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的标准,由此催生应试教育怪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忽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劳动审美、健康体魄,在校内课业负担已经很重的情况下,学生还要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校内校外过度教育,学生学业负担严重超载。高考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的价值取向以及考什么、怎么考决定了教育的指向问题,因此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是解决教育评价导向的“阿喀琉斯之踵”。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责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1]。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当中,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立德树人在高考中的落实力度和效果,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评价的导向,也关系到教育根本目标、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根本任务,必须对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考进行全方位改革,通过依托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科学设计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将立德树人融入考试评价全过程,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3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之急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2]。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对它的完善关系到《实施意见》的落实程度,关系到我国人才选拔的质量,关系到我国人才资源强国战略的实现。恢复高考制度40多年来,高考选拔了1亿以上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3],在评价其功绩的同时,理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立足于推进素质教育,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现实要求,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作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贡献关键一环。
2. 高考评价体系的实践功能
新时代的高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平科学评价人才为主要使命,积极引导和促进教与学,与之共同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才目标,并助力学生学业减负增效及教育教学提质达标[4]。基于高考在新时代的功能定位和任务要求,高考评价体系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出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以《实施意见》为政策依据,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考查依据,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研究的成果,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架构,涵盖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其中:“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4]。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是进行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2.1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推进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考试招生制度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内容改革又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和重要举措,高考评价体系将发挥改革推进器的作用,推动高考内容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向纵深发展。
2.1.1 明确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5],因此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至关重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作为高考的核心功能,为高考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考的根本任务,就是强调高考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强调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服务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功能,其选拔功能的强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考不仅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更是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选拔后备力量。引导教学是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其作用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要始终坚持高考评价体系的方向,将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贯穿于高考命题的全过程,更加自觉地用高考评价体系解决高考命题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1.2 廓清高考内容改革的着力点
《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任务: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高考评价体系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作为考查内容,就是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在一起,统一在选人和育人的根本任务上。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既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成的教育目标,也是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必要的基础,在高考考查内容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1.3 确定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
高考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明确方向、确定内容的同时,提出明确的要求是保证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高考评价体系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同样是基于高校选拔需求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其中:基础性强调学科主干知识,综合性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创新性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2.2 高考评价体系是制定命题标准的重要依据
命题标准明确了考试的性质与功能,规定了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是指导命题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遵循命题标准、依据命题标准命制试题,是命题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要求,是确保教、学、考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高考评价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各类高校人才选拔的共性需求,衔接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制定各学科命题标准的重要依据。
2.2.1 高考评价体系之“四层”是确定学科考查内容的依据
学科命题标准首先要回答各学科“考什么”的问题。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提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考评价体系统筹考虑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将高考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突破了以往知识和能力的二维考查内容框架,创造性地与育人的新要求融合起来。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四层”考查内容,各学科在制定命题标准时,结合学科特点,以学生在解决学科问题中的外在表现为依据,提出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3个通过考试能够观察到的关键能力。例如数学科,与“知识获取能力群”对应的是“运算求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群”对应的是“数学建模能力”,与“思维认知能力群”对应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如物理科,与“知识获取能力群”对应的是“理解能力”,与“思维认知能力群”对应的是“推理论证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群”对应的是“模型建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2.2.2 高考评价体系之“四翼”是确定学科考查要求的依据
学科命题标准其次要回答各学科“怎么考”的问题。结合《实施意见》提出的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任务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4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价,将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落地落实。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四翼”考查要求,各学科提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分别对应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例如,语文科对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是,通过增强情境与设问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考查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再如,历史科对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是:学生能够对史料进行新的解释和新的运用;能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发掘;能够对已有历史观点、方法与历史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新结论;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利用历史学知识和方法回应现实问题。
2.2.3 高考评价体系是确立多维命题模型的依据
高考评价体系在借鉴国外素养测评的基础上,结合高考命题实践,提出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情境为一体的多维命题模型,将考查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各科根据学科特点,再将考查情境具体化,例如:英语科的考查情境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3类;化学科将考查情境分为日常生活情境、生产环保情境、学术探索情境、实验探究情境和化学史料情境。各学科评价体系中对情境的设置,为高考命题加强情境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2.3 高考评价体系是评价考试的量尺
对考试本身的评价是改进命题、提高试题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考评价体系为评价考试提供了准绳和量尺。
2.3.1 评价试题试卷
作为评价目标实现的载体和评价测量的具体工具,试题最直观、最真切地体现了考试的要求。考后对测量工具的监测和评价是改进考试评价、提升考试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评价结果进行再评价。以往对试题试卷质量的评价集中在对试卷信度、对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的量化评价,缺乏对试题试卷进行全面的质性评价,高考评价体系为评价试题试卷提供了评价标准。通过以高考评价体系作为评价量尺,可以检测试题是否全面涵盖了考试目标,检测考试目标实现的程度,检测考试要求达成的幅度。
2.3.2 评价考生水平
高考评价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通过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展现特长,为拥有不同能力性向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发展机遇。高考评价体系从评价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始,逐步提高层次,评价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水平、学科素养的达成幅度、核心价值的构建高度,评价学生与高等学校对新生要求的适切程度,同时通过揭示学生在应答过程中展现的知识应用、思维方式、学科素养,实现由考试向评价的转变。
2.3.3 评价考试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
建立高考评价体系的目的之一是改进并提升考试质量,促进考试改革发展。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改革实践发挥指导、规范、校准和调控作用。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基本依据,不断检视新问题,调整改革措施,校准改革方向,使改革沿着科学、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我国考试质量监测与评价应建立科学化的监测机制和方法,有效提升考试的专业化程度和教育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高考试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和主动调控,促进未来政策调整的专业化;通过开展全维度、全流程、全功能的评价,逐步实现高质量的评价,提高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
3. 结束语
高考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从宏观层面加强对高考内容改革的指导和监控,而且可以在优化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的微观层面规范考试改革,确保改革达到预定目标。在宏观层面贯彻综合全面、科学合理和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考试评价形式;在微观层面丰富考试题型、优化试卷结构、改革评分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试题形式评价学生。
高考评价体系将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和指导命题实践提供长效机制,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机制奠定坚实基础。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高考评价体系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探索其指导改革的规律,强化其指导具体学科的命题实践;同时,高考评价体系倡导的“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评价理念将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