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招生所谓“内部指标”都是骗局

2016年08月19日 来源:大河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基本案情

郗某初中毕业后不久就到郑州打工,因聪明灵活,经人介绍被河南某电视台聘为后勤服务人员。但就是这段时间不长的工作经历却成了郗某以后诈骗的资本。在从事后勤服务期间,郗某经常抓住一起机会,配合一些一线记者外出采访,并因此认识一些被采访单位的相关人员。后来,郗某离开该电视台。

2008年7月,新密人郑某高中毕业后考上了郑州某影视学院,这对想上个二本院校的他是个不小的打击,就在这时,郑某的父亲经人介绍认识了被熟人称为河南省教育厅官员的郗某。在闲谈中,郗某告诉郑某父亲,自己有能力让郑某上个二本大学,但需要花费20万元。郑某父亲信以为真,就交给了郗某20万元。2008年10月,郑某在没有报到证和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下被郗某领到河南某大学“报到”,并“就读”于该校计算机专业。上学期间,郑某发现自己没有学籍,询问郗某时,得到了一纸能办理学籍等手续的保证书。就这样,上了4年学的郑某直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上当被骗。案发后,据河南工业大学职工朱某陈述,郗某是和河南某电视台记者一起到学校采访时认识的,当时郗某来校说想安排一个学生转学到该校借读,让自己帮忙安排一下宿舍,自己就同意了。

新密市检察院经审查查明:2008年至2009年,被告人郗某谎称能让高考(精品课)应届学生以低分上本科院校并且进入学校后有正规的网上能查到的学籍,毕业后能拿到正规的网上能查到的毕业证、学位证为由,通过司某介绍安排邵某、李某、陈某、张某、司某等人到河南几所大学上学为名,骗取被害人邵某、李某、陈某、张某、司某家人及司某垫付的现金共计52万元。

2012年至2014年,因郗某承诺的各种事项均不能兑现,五名家长先后到有关部门咨询,发现郗某是骗子后报案。

判决结果

2015年8月14日,因涉嫌诈骗犯罪,郗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执行逮捕。案发后,赃款已部分退还。

近日,新密市法院以诈骗罪判处郗某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

综合分析

提醒:不要心存侥幸,这样只能给骗子可乘之机

新密市检察院检察官郭艺辉说,诈骗分子之所以能行骗成功,就是利用考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没有任何人可以“用钱买分数”,如发现有不正规的招录通知、电话、手机短信等要仔细斟酌,必要时迅速报警,以免上当受骗。郭艺辉说,国家的招生政策是公开透明,有严格程序和要求的,特别是军事院校的招生,不可能委托个人来进行。对号称有“内部指标”、“小计划”,可以“点招”、“特招特批”、“自主招生”的人绝对不能轻信,更不能轻易向所谓的招生中介缴纳“信息费”、“指标费”、“活动经费”。他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费用,凡以收取保证金、录取费等名义的信息或电话,切勿相信。千万不要心存侥幸,这样只能给骗子可乘之机,落个既影响自己的前途,又在经济上遭受损失。

建议:加大公务、政务透明度,增强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

专家学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张建成认为,尽管相关部门连年打击此类诈骗案件,但仍有屡打不绝之势。其中原因,除了考生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外,与高考招生不透明也大有关系。如果高考招生的每个环节都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考生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各类招生信息,也就不会上了骗子的“道”。张建成说,此外,之所以屡屡发生高考行骗,主要在于很多受害人缺乏对高招录取制度的了解,尤其是“自主招生”等新高考政策。加之对招录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单位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都会造成公众对招录制度的不信任。此外,升学难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客观存在,尤其是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似乎只有上名校才能有好前途等思想认识也给高考骗局提供了行骗的条件。

针对愈演愈烈的高考诈骗犯罪,张建成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公务、政务行为透明度,增强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程序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考生和家长也应全面了解高招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见招拆招

·七大招生骗局

根据近3年办理的各类高招案例,新密市检察院总结了七大招生骗局,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注意。骗术一:军校生、国防生内部录取

骗术特征:使用该招的骗子往往以部队首长亲属、朋友自居,或者干脆冒充部队高级军官,还有的假冒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声称不论学生高考成绩高低均可办理入学手续。

见招拆招:2008年起,军队院校已停止以任何形式招收地方委培生,以往的地方委培生毕业后也只能回地方,不可能直接入伍享受军官待遇。

骗术二:自称是招生工作人员

骗术特征:此类招生骗子通常会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和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会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和学校的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交纳一定的费用后就可以给予考生各种优先录取政策,甚至当场录取。

见招拆招:省市招生办及各高等学校招生办是实施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国家指定执行机构,除此之外没有国家承认的所谓任何其他高校招生代理机构或代理人。另外,现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

骗术三:混淆自考、成教、网教等

骗术特征:使用该招的骗子以自考助学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班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有的甚至伪造省级招办录取考生名册和高校录取通知书邮寄到考生手中。

见招拆招: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每个批次都有最低录取控制线,而自考助学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班等这些助学班或合作办学项目大多不需要高考分数,注册即可就读。

骗术四:能弄到“自主招生”名额

骗术特征:招生骗子声称自己可以通过学校的自主招生把分数较低的学生送到好大学。

见招拆招:自主招生是在部分高校实行的一种新的招生方式,被录取新生要先在高考前通过高校组织的测试,测试合格者要接受公示,还必须参加全国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相应分数线才能被录取。

骗术五:自称能扩大招生名额

骗术特征:骗子装扮成高校招生人员,拿着伪造的扩招通知及相关文件,称手中有扩招指标,引诱考生及家长上当受骗。有人自称是招生院校或省高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有办法让学生被破格录取,从而骗取钱财。

见招拆招:实际录取工作中,高等学校因为各种原因会进行招生计划的调整,但关于招生计划调整的数量、原因、计划的执行,须先经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同意,再上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最后由考生所在省市招生主管部门批准执行。

骗术六:利用网络和“学托”招生

骗术特征:骗子们为了扩大受骗的范围,大肆在网络上发布各种诈骗信息,利用“学托”杀熟进行诈骗。还有不少网站公开承诺“只要交纳不同的费用,就能保上不同档次的名校”。

见招拆招:警惕在校大学生充当的“学托”,他们对家乡情况了如指掌,与考生年龄相当便于沟通,利用暑假的闲暇时间,通过乡情纽带易取得考生和家长信任,每招一个学生可得一定的“招生提成”。

骗术七:自称能办理出国留学(课程)

骗术特征:不法中介公司与国外一些骗子联手,举办各种出国留学座谈会、现场招生面试会等,把一些国外语(课程)言培训机构、私立学校或根本不存在的学校吹成世界名校,并许诺可以取得外国国籍、获得奖学金等种种优厚待遇。

见招拆招:正规的外国大学招生至少会有两个证明,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的认证和当地政府的承认凭证。中介应具有《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和工商营业执照。学生和家长可以登录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国外学校资质情况和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张胜利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