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确定推迟 今冬高三无“战事”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专家谈未来自招三种可能
自主招生改革将走向何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未来自招走向应该有三种选择。
一是借鉴上海交大“631模式”,即把自主招生放在提前批录取,大学的录取成绩是按照高考成绩占60%、大学面试成绩占30%、中学成绩占10%的做法。目前,这种做法可能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提前批之前进行,时间比较短,但有可能是教育部门会采取的一种方式。
二是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自招的模式。一个学生可以申请4~5所院校,比如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同时这四所学校自主录取,最后进行确认。没有完成录取的学生,再按照原来填报的志愿进行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的录取。三是集中自主招生。即高考之后,用1个月的时间,在6月底~7月底进行自招,7月底之后再进行集中录取,学生和学校双向多选、学校多元评价、每个学生可获多张录取通知书。(新安晚报 张晓嵘)
新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沿革
1950年,国家出台高校招生文件,各大行政区分别确定招生方案。
1952年,中央要求向全国统一招生过渡。
1961年,全国高校全部统一考试招生。
1977年,恢复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招生。
1985年,改革“统招统分”制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结合,逐步引入标准化考试。之后几年,先后将文理科考试科目缩减为“3+2”,并开展保送生试点。
1993年,逐步扩大调节性招生计划比重,增加自费生和委托培养生计划,逐步实现选拔多样化,职权逐步下放给高校。
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招生“并轨”,不再分为国家计划和调节性计划。
1999年,在广东部分高校试点“3+X”科目考试方案。此后多年,高考科目还出现过“3+综合”等多种方式。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
2003年,大规模自主招生试点开始,教育部宣布首批22所试点高校名单。
2010年,以清华大学为首的五所著名高校实行“五校联考”进行自主招生,后发展为“华约”联盟。
2011年,以北大为首的“北约”联盟,在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牵头下成立的“卓越”联盟,也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联考,“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曝出自主招生丑闻,该校被暂停自主招生一年,自招腐败也引起社会关注。
2014年,参加自主招生的院校已达一百多所。
2015年,高考制度开始新一轮改革,自主招生被推迟,联考被禁,招生政策迎来变数。
资料来源于《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与自主招生的利弊分析》(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全林马磊)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