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考试招生改革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
《实施意见》中提出: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实施意见》中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因此要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显然,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成为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关键。自主选择课程是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键。因此未来高中教育,不仅要继续丰富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还要探索允许自主选择必修课,真正让课程为学生成长服务,减少“课程标准配置”。
面对改革,学校不仅要丰富“课程超市”,更要基于老师和学生的教育互动培育生成性课程。在五中,师生可以自行设计课程,学校负责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他们“保驾护航”。依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校继续对必修课程进行调整。对现有高中必修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拆分。针对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分别设置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加紧制订和修订针对本校学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将部分以往适用于自主招生、学科竞赛、大学衔接等校本选修课程内容与必修课程整合,逐渐升级为校本必修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学科能力。
目前高考英语改革及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整体思路已经基本明确,考查将落实到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上。多年前,五中对英语教学就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的改革思路,开发出“酷乐英语”“英语剧场”等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深受学生欢迎。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我们又先后引进了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授权的技能拓展项目和青少年领导力课程。我们的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组织,从这些成熟的国际课程中汲取英语教学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民族自信,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优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还聘请校外英语培训名师组建了合作课程开发团队,参照英语国家课程标准,针对一般英语水平的学生“定制”了选修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课本以外的课程,把握更多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机会。
同时,以走班制为突破口,实现课程实施多样化,才能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走班学习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必然结果,是课程实施多样化的体现。当前围绕“全员走班制”的争议很大,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各学校发展不均衡,办学条件、人事制度、财政供给、学生需求存在差异。
北京五中与许多学校类似,走班课程是从选修课程开始的。基于行政班的走班教学模式,对学生“放权”,来自不同年级,具有不同特质、爱好和学养的学生可以在自己选择的课堂上崭露头角,至今已经实行20年。经验证明,走班课程经历一个从选修到必修,从边缘到中心的过程。新高考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课程,也必然推动高中走班课程的扩大。(张斌平 北京市第五中学校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