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改革纪实

2013年10月10日 来源:光明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们该办什么样的大学

  ——江苏高等教育改革纪实

江苏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现有普通高校130所,在校生超181万人,均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1%,比全国平均值高出17个百分点。然而,江苏高等教育的亮点绝不仅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

去年,江苏高校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占全国10.9%,63项成果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奖,占全国20.5%;在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排行榜中,江苏共13个学科专业排名全国第一,总量仅次于北京……

江苏高等教育缘何在质和量上均胜人一筹?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说:“江苏在‘变’中取胜,逐步确定了教授主导、学生自主、名校联盟的改革思路,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江苏模式’。”

大学是教授主导的大学

2011年,随着教育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的签署,江苏高教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改革的触角伸向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近两年,该校加快“教授治学”步伐,全校25个二级学院全部组建了教授委员会。委员会由10~15名教授组成,直接参与学院管理、教师聘任、人才培养计划等工作,委员会的决策直接左右学校的决定。

“学者是立校之道,学术是立校之魂。”南京师大副校长缪建东说,学校制定了翔实的议事规则和会议制度,举行会议必须有2/3以上委员参加才有效,重大治学事项应达到2/3以上委员同意方能通过,保证教授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治学。

在苏州大学,学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整合职能相近和交叉的党政部门、直属单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改革虽未结束,但效果却已显现,没有了层级分明的行政束缚,教授、教师的治学才能充分释放。

有专家指出,我国大学的运转长期处于行政权的控制范围之内,因而学术研究长期处于行政权力的指挥棒下,充满功利性。只有让教授主导大学,才能把大学引向纯净的学术探索正道。为此,江苏在鼓励各高校进行内部改革的同时也着力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目前江苏已在10多所高校试行章程建设,明晰政府与学校的职能,给予大学更多自主权。

大学是学生自主的大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拷问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囿于书本、经验、标准答案,普遍缺乏主动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而大学尤其要注重本科生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搭建平台。

为此,早在2009年,南京大学就探索实施了“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经过“通识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多元培养阶段”这三个培养阶段后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

谈起“三三制”教学改革,生科院的芮正琴深有感触。大二时,她发现自己忍受不了闷头做研究的日子,向往创业和外面的世界。因此,她选修了大量商学院和哲学系的课程,不再当一个纯理科的学生。这让她获得非常大的空间,现在她还在主持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如果不是‘三三制’,我可能会在转系的折腾中,耗尽自己的兴趣与动力。”芮正琴说。

“三三制”教学改革只是江苏高校还学生教育选择权和学习自主权的缩影。目前,江苏各高校陆续出台相关措施,如淮海工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游学制”,使不同兴趣、不同专长的学生,接受适合自身的教育。

大学是现代化的大学

从2010年起,江苏每年投入10亿元,在全省高校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然而,要建设现代化大学,江苏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更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敢为人先的勇气。

为此,江苏实施三项举措:

一是建立名校结盟,发挥高教资源集聚优势。2011年,南京仙林大学城高校教学联盟成立,联盟里的5所高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惠及10多万师生。最近,江苏又在探索联盟内高校间的转学,打破考生一考定学校、定专业的现状。

二是分类评估,优化教育结构。江苏根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等不同侧重点,确定高校发展类型,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错位竞争、特色办学。在评估机制上,对应实施高等学校类型评估、学科专业特色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和办学总体绩效评估。

三是放眼国际合作办学,向国际一流大学取经。如通过与杜克大学合作,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主攻精英教育和前瞻科研。引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苏州大学在老挝设立老挝苏州大学,开创国内境外办学先河。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江苏高等教育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放眼国际,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基于现阶段的改革成果,我们有信心继续当好领头羊。”(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张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