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源地助学贷款惠及33万学生

2012年08月20日 来源:南国早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寒门学子要上大学,最“重”的那块敲门砖是一块“金砖”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曾让不少孩子黯然收起大学录取通知书。年最高额6000元的助学贷款制度的建立,帮助贫困生翻过了学费这道门槛。8月17日和18日,全国学生资助中心、国家开发银行和20多家中央和区内媒体走入平果、天等两个贫困县,探访助学贷款的发放状况。对于大山深处的大学生而言,助学贷款代表的并不只是一个可以改变的未来,还有现代诚信金融理念的建立。

  助学贷款

  求学路上扶一程

  从平果县太平镇仁庆村上端屯到县级高中,农家子弟黄元准每月要走40多公里山路上学。乘车每次10元屯里到镇上17公里班车,8元;镇上到县里县际公交,2元。为了省8元车费,只要不下大雨,那17公里砂石路,懂事的黄元准总是用脚量完。“每次走两个小时,我走得很快。”黄元准绞着手指告诉记者,手指上布满血泡和老茧,那是他帮父亲剥玉米留下的印记。他家那黑乎乎的瓦房建于爷爷辈,底层是“畜牧局”,养猪;一楼是“粮食局”,放粮食、住人,仍是最古老的建房方式。

  今年7月底,黄元准收到了广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每年4000多元的学费、住宿费在高校的收费中已不算高,但对于黄元准而言,却是无论省多少次班车费都无法凑足的天文数字。黄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一人将两个儿子拉扯大,还有生病的爷爷奶奶需要照顾,全家一年的收入,比元准的学费住宿费多不了多少,可这5口人还得吃饭呢。

  8月16日,黄元准花两天时间到县里的学生资助办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他对助学贷款早有所知,学校里的师兄师姐办过,老师也在课堂上说过。六七年前,村里一个孩子也是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然后在外地钢铁厂找到了月薪7000元的工作,如今,这孩子已经在平果县买了房子,将山里的父母接到县城居住这个村支书成天挂在嘴边的励志故事,给了黄元准很大的希望。

  平果县是自治区级贫困县,目前有贫困高中生3520人,应届高三生里有1600多人建立了贫困生档案,至8月17日止,已有966名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17日下午,记者来到县城的办证审批大厅时,看到几十名大学新生持各种证件来办手续,其中不少是师兄学姐带着来的。在广西英华国际学校大三就读的学生韦运峰已是第三次到这里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了,他说,每年的学杂费、住宿和伙食费少说也要1.5万元,已经超过了家庭所有的收入。好在每年6000元的贷款、到学校拿到的各种补助以及他打工赚取的零花钱,也把3年坚持下来了。“毕业之后有工作,生活应该有所改善吧!”韦运峰对将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学贷”算账

  拉长年限给未来减压

  在校期间国家贴息,毕业之后两年内只还利息……8月18日,天等县学生资助办的冯老师向学生介绍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好处。天等是国家级贫困县,石漠化治理区,全县45万人口中有20多万贫困人口,超过四成的学生家庭无法支撑大学费用。

  “多贷点,贷年限长点,如果有多余的,还可以买点学习资料……”冯老师的这些话,会让一些人误解为“拉贷款”,但是刚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赵仪甜知道,对于像他这样家有重病父亲,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而言,把还贷年限拉长,其实是给未来减压的最好方式。

  冯老师告诉记者,2009年县里刚开始有生源地助学贷款时,学生家庭的积极性并不高。农民对贷款陌生,不喜欢“欠钱”,更怕利息高,将来没能力还,第一年只签订了230份贷款合同。冯老师总是给贫困生“明算账”:贷得越多、越长越划算。大学4年免息,毕业之后两年只还利息。按最高额6000元、最长贷14年算,从毕业开始到当年的12月20日,只还利息“121元多”;第二年只还利息398元;第三年才开始本息一起还贷,还1065元;以后每年的还款都会因本金的减少而递减几十元,第14年不到700元,“一个大学生,只要有工作,肯定还得起”(注,以上金额按现有利率计算)。

  学生家庭心里有数后,每年的助学贷款合同都增加四五百份,而且九成以上的学生都按最高额贷最长年限14年。

  政府贴息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助学贷款多,意味着当地百姓穷?自治区学生资助办的工作人员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这名工作人员说,贷款普及量大的县并不一定是广西最穷的县。那些有外出打工经历、有做小生意背景、思想较开通的农民,比较乐于接受这种方式。贵港经济发展不错,助学贷款积极性也很高。当地人认为,政府贴息贷款能够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不至于卖耕牛、卖猪仔让孩子上学,断了家里的生计。反而是一些较闭塞的贫困地区,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有的农民给孩子申请助学贷款,第一年很谨慎,学费是3300元,就贷3300元,第二年发现“好用”,就放心大胆地贷6000元了。

  很多农民家庭喜欢提前还贷。一些学生贷款按14年贷,但工作一两年就还清了贷款。比如天等县,目前已经提前还了35万多元的贷款。农民一方面不想多付利息,另一方面也有“用了国家的政策,有能力了,快点把钱还给国家,方便别人用”的意思。

  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副行长谢志军介绍,广西自2008年开始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目前已累计支持贫困生33.47万人次,贷款总金额为19.78亿元。另据了解,生源地贷款为财政贴息,政府还向银行提供风险补偿金,多年来,广西以此方式补贴给贫困家庭的资金已达数亿元。

  助学贷款并不是解决上学难的唯一方式。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除了助学贷款,各级政府还向贫困大学生发放奖助学金。2011年,我区高校发放国家奖助学金5.44亿元,自治区政府奖学金1000万元,约有30%的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年人均资助金额为3000多元。此外,我区还给贫困大学新生提供路费和短期生活补助,一些支持力度大的贫困县,最困难的学生一次性可获5000元补助。自治区教育厅巡视员林宁说,政府不会让一名大学生因贫困失学。

  诚信体系

  广西学生还贷诚信度较高

  天等县的大学新生小颖,父亲小学没有毕业,全家一辈子没和银行打过交道,一是收入不多,几乎存不下钱;二是老观念,认为钱在自己手上踏实。这样的家庭与信用卡、银行个人征信系统、金融诚信记录等,仿佛是不相交的平行线。可是,一笔助学贷款和贷款工具“支付宝”,把小颖一家和“金融诚信”及现代支付手段绑在了一起。

  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三局副处长吴凯峰说,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金融诚信教育几乎是空白,城市发达地区的孩子也许还能从信用卡使用中耳濡目染金融诚信教育,而农村家庭尤其是贫困山村里的孩子,金融诚信是完全陌生的事务,“所以我们要在大学补上诚信这一课”。

  记者了解到,我国于2008年推出生源地贷款,在此之前9年,已经推出过校园信用助学贷款。这一贷款为学生到高校之后申请,由高校进行管理。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消失”,还贷找不到人。前些年,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和中国工行总行曾对最早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8个城市234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国家助学贷款(校园)不良贷款率约为12.88%,湖南某高校不良贷款率甚至达到了37%。资料显示,2008年,浙江省某市的建行助学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10%,而该行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仅为0.12%。

  大学生金融诚信缺失是把双刃剑,让提供贷款的银行“伤不起”,天津曾出现停贷风波,河南曾发生过国家助学贷款招标业务流标的事件。助学贷款的风险保证金和部分利息由政府提供,一些银行用抬高风险保证金比率、“无诚意竞标”、减缩贷款人数的方式来“逃避”这一业务。

  吴凯峰说:“在北京,我们已经走遍所有高校,用讲座、培训等方式,来给学生补上金融诚信这一课。”

  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客户三处的张军经理告诉记者,国外鼓励人们用借贷、信用卡等方式来累计个人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越高,将来买房买车、创业开公司获得银行的支持额度就越大。该行已经开始与广西的高校接触,用讲座甚至选修课的方式,将现代金融理念灌输给大学生。目前广西生源地贷款学生的还贷诚信度高达100%,高于全国97%的平均值。他认为,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贷款用于上大学改变未来,并不是唯一的意义,树立现代金融意识和个人信用体系,才是他们一生的财富,“现在贷款的大学生,也许就是将来的创业之星、政府要员、企业老板,金融信用对他们而言就非常重要了”。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