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热”背后的音乐考试 看似捷径实则更难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几年,“艺考不是高考的捷径”,成为社会各界告诫艺考生最多的一句肺腑之言。然而,与表面的热闹相比,音乐专业的报考情况却一直趋于稳定,并朝着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的现象呢?
首先,考生质量越来越“精”。从2009年各省音乐专业的报名人数来看,音乐专业报考的人数趋于稳定。这种稳定与音乐本身的学科性质有紧密联系。除声乐的学习可以起步较晚之外,器乐的学习都需要“童子功”,很多乐器没有10年以上的基础,根本够不上报考艺术类专业的水平。正因为如此,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多数都是有备而来的。由于近年来新增艺术类专业较多,从音乐考生中分出去考别的专业的人数也相当可观,因此有些省市的音乐专业考生甚至减少了许多。此外,各省的省级考核考试为专业考试树立了第一道门槛,因此,音乐专业的招生趋势逐渐偏于“少而精”。
这正是多年来我国音乐事业良性发展的结果。从音乐专业招生的分类来看,基本分为音乐表演(包括器乐演奏、声乐演唱等与表演相关的专业)、音乐学(包括音乐教育,音乐艺术管理等)、作曲(包括作曲技术理论)和录音(包括录音技术与编导)几大部分。近年来,有些学校还新增了如音乐编导与策划等新专业,大音乐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与音乐相关的各个学科不再分离独立,而是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无疑为考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报考空间。
第二,看似捷径,实则更难。曾几何时,想通过“艺考”这条捷径进入一流院校学习的考生还大有人在,现在又一新的理论已经普遍得到认可,那就是要想上一流院校,“艺考在某种程度上比正常高考还难”。艺术类考试曾经一度成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上大学的“跳板”,很多考生甚至高三年级才突击加入艺术类专业考试。
但与其它诸如表演类或是编导类专业不同,音乐专业的学习则是突击不来的。除声乐专业的学习一般需要三到四年较短的时间外(但相关乐理视唱等基本功也需要日积月累),器乐类的考生则要有“硬碰硬”的真功夫,需要日积月累地长期苦练和扎实的基本功。考生不但要经历初试复试和三试,还要奔波于好几个学校之间,甚至是坐着飞机到各地去赶场考试。为了准备专业考试,有些考生提前半年甚至更久便开始在要报考的学校附近学习,学校的功课自然会落下很多。考试结束,又要赶回原就读学校“恶补”文化课。专业考试通过,文化课没过或是文化课过了,专业课又差一点点的考生大有人在。因此音乐专业考生的复读率也是很高的。其实,复读未必是件坏事。复读的考生一般都比较自立,心理比较成熟,对自己要求严格。他们普遍认为复读是一种历练,一旦考取,则会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会非常努力和有目标地学习,对未来很有打算,并能够不断努力。可见,面临高考,选择音乐专业学习的人,一定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一定不是为了找一条通向高校的“捷径”,其发自内心的热爱才是能够克服一切难关的强力支撑。
第三,文化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类考试对专业要求很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在准备专业课的同时,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但近几年,教育部对艺术类学科考试政策作出了不少调整,规定艺术类考生必须将数学成绩计入总分。此外,凡省级考试机构统一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的省份,报考非独立设置的省外艺术院校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省统考并成绩合格,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考生盲目报考。因此,艺术类专业再也不能成为文化课成绩差的考生的“突破口”。专业和文化课两者并重,才是考生能够更好发展自己专业水平的唯一途径,艺术教育毕竟是一种“精品教育”。
总之,由于音乐专业多年来的发展,提升了地方考生音乐学习的专业性,考生的水平日益提高。以音乐专业钢琴考试为例,从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可以看出,钢琴考试要求的曲目基本分四大类,即练习曲、复调作品、奏鸣曲的快板乐章和中外大型乐曲。主要通过练习曲考察考生的基础技巧演奏能力和手指跑动能力,通过复调作品考察逻辑思维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通过奏鸣曲和大型乐曲考察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和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主要考核的标准是弹奏的完整性和速度的控制,风格的把握和音乐的表现,对作品的驾驭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当然,每个学校还会有自己的要求和录取原则,初试复试的曲目要求也各有不同,但基本要考核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都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表演和心理素质。
过滥的“艺考热”或早或晚总会慢慢降温,但真正热爱音乐、立志从事音乐事业的考生,做有准备的艺考生,定会实现走向艺术家之路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