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阴中学校长向北大推荐18岁女生朱睿智
校长访谈录如果取消考试我也乐意推荐偏才怪才
本报记者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启东中学校长王生博士
北京大学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招生尝试,连日来引起媒体的狂轰滥炸,又一次引发了公众对教育改革的强烈期待。24日上午,作为全国39所试点学校的启东中学,校长王生也落笔签字,圈定本校向北大推荐的学生。作为全国教育界的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25年中学校长经历、并一直关注高考制度改革的王生,对北大此举有更多理性思考。
舆论要冷静,学生要理性
记者:舆论对北大此次改革的争议和质疑前所未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王生:破除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这是很多人的期待。这次北大招生尝试是一次“破冰之旅”,就像保持多年一成不变的招生制度打开了一道缝隙,自然很受关注,也体现了公众对教改的期盼。但这个事被关注得有点过头了。像启东中学,推荐制其实已搞了许多年,很多学生都是因为获得了各种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奖,通过学校推荐、保送,免试上了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在黄骎骎这个班,今年已有10名学生获得了包括北大、清华在内一流高校的保送资格。社会和舆论对这次北大的尝试应该冷静一点、宽容一点。
记者:学生是直接当事人,他们应该对此抱什么心态?
王生:淡定、理性。应该看到这次北大改革只涉及到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通过传统的高考去上大学。
这次启东中学在推荐前,通过层层筛选,最后留下8个学生面试,但学校符合条件的却远远不止这些学生,我敢保证,8个学生中至少有一半能凭自己的实力上北大清华,如果再加30分,百分之百能上清华北大。
在推选前我就给他们做了一次集体谈话,我说你们能被选中参加面试,就已经证明了你们的实力。但这次名额只有一个,必须有7个同学落选。入选者是胜利的,而落选者也不一定是失败的。入选了不要放松,毕竟还要参加明年的高考;落选了,对清华北大梦想的追逐不要停步。意思就是让他们放松下来,能理性地对待失败和成功。
这几年大家仍会推荐“全才”
记者:已“出炉”的推荐生,都是品学兼优、特长突出的学干,启东中学似乎也不例外。
王生:我也注意到省内外被校长推荐的学生,其实不被推荐,凭实力去考,上北大清华也基本没有问题。但今年是尝试的第一年,加上媒体热炒,校长其实背负了很大压力。如果推荐不好,明年高考就是降30分仍然不达北大录取线,身为校长背负不起舆论和社会对学校的指责。所以,今年每个学校、每位校长都很谨慎地选择四平八稳的优异学生推荐给北大,求稳,就不难理解了,并且我认为在未来几年,各个学校推荐的学生,仍然会延续今年的标准: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全才”。
记者: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你认为这次尝试还有哪些要完善的地方?
王生:北大这次改革方向是对的。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要增加有推荐资格的学校数量,还有很多优秀的学校,这次因为种种原因落选了;其次社会和舆论要给学校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相信校长有良心和责任推荐出优秀学生;再次要建立推荐生的回访制度,进了北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否过硬,能否经得起检验都要关注;最后就是对很特殊的偏才、怪才从宽录取,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等这种制度成熟后,取消高考,偏才、怪才经过面试就可直接上北大。
记者:推荐过程怎样才能做到公开、透明,不受干扰?
王生:在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前,就是要凭校长的良心、责任和人格。要保证推荐让学生、社会和北大满意。不能受金钱和权力的左右。从以往的推荐或保送中看,启东中学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这次,让我很欣慰,直到推荐的学生“出炉”,我也没有接到一个“打招呼”的电话。校长是老师的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对学生负责。
期待从偏才中产生大师
记者:现在对推荐偏才、怪才上北大呼声很高,你怎么看?
王生:当前高考制度仍是选拔人才最公平的制度,但是也有弊端。启东中学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很有特长,数理化绝对拔尖,但可能高考总分仅仅相差几分,从而憾失北大清华,但他仍然是个非常有潜质的学生。有些偏才、怪才,在某一门学科上“短腿”,但在其他方面绝对优秀。而在这种高考体制下,他就上不了一流名校,才能因此埋没,很可惜。因此,有人说,现在的高考选拔制度,是出不了像钱学森、钱钟书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像在北大历史上,胡适也曾经拍板破格录取过罗家伦、张允和等偏才,后来他们则成了大师级的人物。
记者:如果有可能,你会选择推荐偏才和怪才吗?
王生:偏才、怪才不是每年都有,特别是启东中学这样的名校,学生都是全面发展,并且刚才我说了,在这种舆论高压之下,每个学校校长都不敢轻易“冒尖”,都选择保险系数高的学生,毕竟被选出来的学生还要参加明年的高考。几年后,这种推荐制度逐渐成熟,北大或许取消被推荐生参加高考,如果出现很有潜质的偏才、怪才,我还是很乐意推荐的,这也许真正是北大“破冰之旅”尝试的意义之所在。我觉得,若这种选才制度形成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就会出现。(本报记者郭小川)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