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专业成热门失业 大学选专业你选对了吗?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数据显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或离职量最多的10个专业,占了本科失业量的44.0%。而失业最多的5个专业是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当年,他们中的不少人,曾为进入这些“热门”专业而差点儿挤破头。不料几年下来,就业却全无当年的热度。在这个雨雪交加的冬天,或许有不少人正望着窗外发愁。
而又一年的求职大戏,正徐徐拉开大幕。可以想象的是,那些即将走出校门的青年,要开始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谋一条生路。有些人可能会顺利地得偿所愿,但更多的人,则可能在一场又一场漫长的等待和仓促的失败后,不得不忍气吞声,甚至是卑躬受辱。
一旦他们不幸“沦落”进失业的队伍,成为下一年的统计数字,专家们早已准备好了说辞——失业的多是“专业能力与要求不匹配”,而离职的,多是“职业发展路线不清晰”,或是“对自身能力和兴趣没有清晰认识”,等等,不一而足。
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话相似。板子一如既往地会打在毕业生身上,而贴在他们身上的各种标签也会越贴越厚。
少有人追问,在这些青年进入大学校园之前,他们何以作出种种选择;也少有人追问,在那样一个十字路口,那一段青春,是否真的能由他们自己做主。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是被潮流和环境裹挟着,不由自主。“当初是父母觉得计算机专业容易就业。”一个23岁的女孩这样向前来采访她的记者解释。
即便他们当初是自己选择了赶这个时髦,我们也必须清醒而真诚地意识到,那时,他们毕竟还只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少不更事,有的甚至尚未成年。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来自父母,或者是老师,甚或是周遭的片面之词。更何况,在“热门”专业扩招的大潮中,还有那些虚位以待的大学,频频向他们招手。
在那简单的青春里,他们原本不应遭受这种“蛊惑”或“引诱”。或许没有环境对“热门”的趋之若鹜,没有师长们对此的用心良苦,也就没有孩子们的孜孜以求。
在青春的关口,他们似乎越来越多选择的自由,但评价的标准,却在他人之手。对选择所能带来的风险,他们尚无力承担和承受。这个社会给了他们选择的权利,却没有给他们判断的支撑。
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真正能够决定他们选择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的父母,是那些具备评价权力的人。“热门”之路,由这些人引领。
对不少毕业生来说,游戏的规则早已被身后那些“看不见的手”设定。或许4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青春里一个早已被摆好的棋盘。作为局中的一个棋子,他们进退都身不由己,所谓兴趣,所谓能力,都会被一些更功利和更现实的考量所代替。
就像那个女孩,明知自己兴趣并不在计算机专业,却还是遵从父母的意愿和期许,选择了这个“热门”专业。只是4年下来,她不仅没有从中尝到甜头,相反,最终却不得不吞下苦果。
其实,对上一届的统计结果显示,也是这5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成了失业大户。对这些毕业生来说,4年火热的青春,燃烧不出一个志得意满的归宿,这实在过于残酷。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过于无辜。他们站在一个被肯定的起点上,用4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换来的却是一个被否定的结局。在这肯定与否定之间,他们经历的都是同样的一种不由自主。
所以,当他们身陷失业的窘境,在焦虑中煎熬,在压力下挣扎时,许多指责是不负责任的。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指指点点的人,在当年指引那些简简单单的孩子,走上了今天这条牵牵绊绊的路。
也许,只有看清他们这一场青春是怎样地不由自主,这个社会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抵御这场“寒流”,才能让更少的后来者重蹈覆辙。而那些隐藏在统计数字背后的一张张脸,也不用再望着窗外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