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研究学习”被补习取代 课改“主力”成摆设

2009年10月09日 来源:楚天金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中课改后,新增了“研究性学习”课,高一为每周必修3节课,三年共有15个学分,是学分最多的课程。昨日,记者从武汉部分高中获悉,这一课改“主力课”要么未列入课表,有的列入了又常改成“物理”或“化学”课。那么,“研究性学习”为何遭遇困境?“说的是研究性学习课,实际上成为物理和化学的培优、补差课,哪有什么动手研究?”昨日,武汉某高中高一学生告诉记者,课表上虽列了“研究性学习”,但上课时,老师要么上物理或化学的新课,要么把知识点“讲深”,弄点竞赛题让他们“做一做”,然后再“讲一讲”。

记者了解到,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武汉多数重点中学没有什么大动静,基本上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比如学生可选择的研究内容很少,基本上还是统一上大课混个学分,还有学校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物理等学科为主,成了变相的补课。不少学校认为,专门辟出课时来搞研究性学习,实在是浪费时间。

“从外地高考方案来看,这一块没有专门的考试内容,谁会把宝贵的时间腾出来搞这些花样呢?”武汉一所重点中学相关负责人说,高考是指挥棒,中学教学肯定是跟着高考走,除非今后我省高考方案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有所体现,否则这门课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摆设。

“除了高考压力外,师资水平也是瓶颈。”另一所高中校长认为,“研究性学习”类似“课题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但目前,多数高中老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研究经验。“若老师点拨不到,既耽误时间,也影响学生探究兴趣,还不如上物理和化学课简单。”

对此,武汉市教科院院长王池富表示,研究性学习不能开成“理化和数学课”,也不能成为“培优补差”课。“它更深的含义是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合作精神、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等。这也正是新课改的任务之一。”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王池富院长认为,“近年来,我省高考命题已体现出这一特点,通过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与新课标进行衔接。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接触一些课本外的知识,既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符合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三年后,我省将面临课改后首次“新高考”。届时,研究性学习内容应该会有所强化,那些忽视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有可能要吃苦头。所以,抱着“应试思想”的学校应该对研究性的学习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