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主招生四新大变化引发质疑 偏爱特殊才能

2009年09月30日 来源:长江商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读者提问

  自主招生变化引发四大质疑

  自主招生考试四大变化,引来热议,公众普遍认为利大于弊,当然也存在几点质疑。

  门槛降低,录取质量能否保证?

  北大、清华、武大等高校日前先后公布2009年自主招生政策,与往年相比,自主招生将不受5%的名额限制,比例可达10%。对此,有关评论认为自主招生门槛进一步降低、比例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能出现诸多腐败与不公平问题,而社会上对于这种新政策也无法完全打心底地给予信任。

  录取的比例提高、门槛降低,录取的质量能否保证呢?某省属高校的教师提出质疑,虽说放宽限制条件,给更多学生跃跃欲试的机会,但这能否确保录取学生的质量,保证高等教育的品质?面试的人数增多会不会出现面试时只是走个过场,面试官只打印象分。

  外省考生处于劣势?

  赤壁一中的周同学,去年参加了河海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她报的是物理系。“笔试环节题目很灵活,和书上的知识点没什么大联系,不过一难齐难,河海大学设了很多轮面试环节。”她告诉记者,“也许自身实力有限,但也希望知道到底哪方面的能力弱了,别人又强在哪里。”对那些面试环节的公平性,她说:“毕竟我是外省的,在那个省也没什么关系网,与本省的相比,是很吃亏的。其实应该在本省尝试。”

  而该校的周老师认为无论是中学推选还是大学考核,其体制和运行都是比较公正、公平的。但是在中国这个人际关系复杂、处处讲人情的社会大背景下,没有一定的人脉基础,在外省面试是比较吃亏的,所以更多的学生选择本省学校。

  能否切实做到公平、透明?

  自主招生面试环节很重要,有人认为这过程中可能出现“走后门”情况。还有人认为,自主招生不够透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对全国31个省、区、市357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1.9%的公众呼吁自主招生过程更加透明。网友张女士去年陪同女儿去北京两所高校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报的是中国传媒大学,但后来录取的时候只是收到了一张通知书,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其他参考人的任何信息。但同去的另一个家长的孩子,报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其录取名额被全部挂到了网上。

  “偏才”凭何界定?

  蒋方舟和张孟苏。前者是少年作家,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后者据说是因综合素质被新加坡某高校看中后被录取。而与之相反的是,北京大学在2006年自主招生时,曾经遇到一位“少年作家”来自荐,招生老师仔细阅读了这位同学的作品,发现在其书中还有一位当今文学名人写的评语。但是,北大最后没有接纳他作为自主招生的对象,理由是“在这位同学的成绩单上,数学很少有及格的时候。”这就让人产生困惑了,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偏才”?采访中,有部分高中老师认为,北大的自主招生原则是全面发展,但略有侧重,由于不同的学校录取标准不一样,对“偏才”的界定也存在着差异。这个分歧也存在于中学评定中。一省重点高中的副校长认为,各学校实力不一样,评级标准也不一样,而在综合素质评价里一律是“三好学生”,显然这对其他优秀学生不平等。

  专家声音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教授

  实行档案公开设立社会监督员

  要加强自主招生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高校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行,实现信息公开化。不仅是程序公开,录取名额公开,最好是录取考生的详细资料公开,包括其特长、优势、表现。让落选考生心服、让考生家长信任。

  社会上对自主招生考试最大的忧虑则在于面试环节,笔试有分数作为考据,而面试的主观成分很大,这也是造成公众不信任的主要方面。对此,叶教授认为高校需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还可以尝试着利用群众监督。效仿法院的“陪审团”形式,高校向社会上发出公告,征集监督员,社会人员可以申请,高校根据提交申请来抽签决定社会监督员名额。为了防止社会监督员的不公正,可以根据面试环节、时段,对抽中的社会监督员分批安排,轮流监督,从而树立自主招生考试在社会上的公信力,让自主招生考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