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考:对北京2010年高考的八大预测

2009年09月23日 来源:e度社区 作者 罗龙城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0年,北京将首次进行新课改下的高考,估计各位高三的家长和学生,心中都很没底。因此,有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提醒大家特别关注!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恢复高考当年,570万人报考,录取20万人,今年102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人数为629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高考制度仍然继续原来的模式,肯定不适应。所以,新课改对高考提出了客观的要 求,因为基础教育在改革,高等教育也在改革。

  高考中,即使平时成绩再优秀,如果高考成绩不过关,便会名落孙山,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看一次高考成绩,也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新课改高考,无疑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种挑战。

  在北京新课改高考之前,已近有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辽宁、天津、安徽、福建、浙江、上海11省市迎来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因此:

  我们先来看看外省高考动态:

  从已经进行过新课改高考的山东等省看,高考评价方式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山东,近年高考科目设置为“3+X+1”,“3”和“X”并无变化,“3”指语、数、外三个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变化在于“1”,即高中毕业生适应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海南2007年起新课改高考则将高考科目设置从“3+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改为“3+3+基础会考”。以文史类为例,3+3的科目组合中前3项不变,仍为语、数、外,后3项为政治、历史、地理,基础会考按卷面实际获得成绩的10%计入总成绩。理工类的科目组合前3项与文史类相同,后3项为物理、化学、生物。该方案一方面与会考紧密联系,高中会考过去往往流于形式,而改革后,高考不涉及的内容将放在会考里,其成绩的10%还将计入高考总成绩,不至于让高考成为唯一的指挥棒;另一方面在考试科目设置上将综合变成了单科,脱离以前的“拼盘”模式,使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海南新课改高考实际已对“一考定终身” 的高考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会考成绩的10%计入总分,意味着高考前已有几十分计入考生的高考成绩,这样,平日综合素质好的考生将抢占先机,有助于减少高考临场发挥的偶然性。这一点,在即将进行新课改高考的辽宁等省市那里得到了承继。

  从2009年起,辽宁省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向普通高校提供,并逐步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

  天津则将着力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共同组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促进从人才培养模式到人才选拔模式的系列配套改革。在这个制度框架体系中,高等院校招生将参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面测量,择优录取。

  福建省则将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等形式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的必要参考。

  安徽、浙江等省也明显加大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力度。

  从已经出台新课程高考方案省份的情况分析,体现素质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是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考试命题具有可选性、开放性多重特点。二是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综合评价成为录取参考依据。三是追求教育公平的目标,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四是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同步进行。

  为此,有的专家建议,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必须要注意几点,一是吸收已有改革成果,二是兼顾必修与选修,三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四是应加强对命题的研究和阅卷队伍的组织。新课程高考方案需要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必须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国情省情教情,既要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对合格新生的要求,又要尊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既要正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又要注意吸收当前高考改革的积极成果。

  专家建议,不论是否参加新课改高考的学生,都应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客观定位,沉着应对。对于最近几年要参加新课改高考省份的考生来说,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新课改高考,都存在一定的担忧与困惑,但“万变不离其宗”,建议考生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加强复习,着眼自身综合能力与素质,不必一味担心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