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井喷"期来临 "后高考心理"该如何疏导

2009年06月1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考结束了,备战已久的学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放松,随之而来的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获知,以及由此带来的考生的种种心态变化和行为表现,尤其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密切关注。据历年来有关资料统计,考试结束到录取工作终结这段时间,往往是许多考生心理问题的“井喷”期。考生该如何应对 “后高考心理”?

    “后高考心理”不容忽视

    北京市西城区的一位家长反映说,自己的孩子高考结束后,这两天蒙头大睡,一言不发。他非常担心孩子的精神状态。

    北京101中学的解同学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特别茫然,高考前所设想的各式放松的行动都没有兴趣去做,看一天电视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

    也有人采取彻底放松的方法,通宵达旦地上网、K歌,卖掉高中的所有课本或者将其烧掉撕掉,以获得一种“解放了”的感觉。家长们觉得孩子高考前压力大,也就任其自然。

    北京安定医院六病区主任、心理学博士崔永华认为,高考结束与被高校录取前这段时间,通常是考生心灵的“真空期”。这是因为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

    崔永华说,高考后两周是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在高考结束到入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共有三个:第一个是高考结束时,第二个是录取结果公布时;第三个是刚入学时。而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无聊心理、焦虑自责心理、绝望心理、迷茫心理、放纵心理等。

  专家支招调整心态

    面对这种“后高考心理”,考生们如何才能正确应对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宋振韶博士建议,考生高考结束后,可以适当保留一段时间复习期间的生活和作息规律,利用这段时间对中学时代的生活进行一个总结,对未来的大学生活进行一些“设想”,都是可以让考生能够平稳度过高考后的时间。学生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考生结伴外出。他介绍说,“我自己在高考结束后,在家里抄写一些经典名著,既让心态平静,又看了平时没有机会看的书。”

    崔永华认为考生要理性看待高考,应该认识到人在情绪处于低落时,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在处理方式上,崔永华建议考生,“第一不要怕别人说;第二要调整心态,学会主动和别人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和父母、亲朋好友沟通。另外,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让自己重新找到价值感。一定要摆正心态,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要实事求是,避免期望值过高,更不要抱侥幸心理。考生可以征求老师及往届生的意见。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大学所选的专业,进行提前预习;也可以走出家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已经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系的杨文翰说,“高考后出现短暂的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处在这种状态中走不出来就需要寻求帮助。”他去年高考之后也有一段时间的“混乱期”,但很快就稳定了下来,与父母一起给自己做了进一步的人生规划,报考了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

    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疏导

    宋振韶提醒说,“我不希望媒体把高考后的这种暂时性‘混乱’状态过于渲染,甚至制造出什么‘某某症’。社会、媒体可以组织讨论高考后如何平稳度过这段时间的讨论。”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对于高考考生的心理调适很重要,相关媒体不应过度渲染“后高考心理”,甚至危言耸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话题,多给考生们一些疏导和调适心理问题的建议。

    考后父母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相当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所以家长也要适时调整心态。崔永华说,“家长应该充分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避免与孩子谈论高考、成绩等敏感话题。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途径,发泄出他们心中的情绪,并及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了解学生的是老师,最容易解开学生心结的也是老师。北京广渠门中学高三英语教师张文阁说,“我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到学生家里去家访,注意他们的精神状态。有的老师也会在考试结束后把自己的学生们约出来,去公园谈心啊,去KTV唱歌释放压力啊,都是很好的方法。学校每年也会组织宏志班的学生考试后给学弟学妹介绍经验。”

    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考生们应该调整好心态,大踏步地向着更加美好和光明的未来进发。 (杜文明 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