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复习不留死角 高考冲刺做好战术调整

2009年05月20日 来源:文汇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轻阅读、重做题,造成一些考生现代文阅读得分不高——语文:分配好“看”与“做”的时间

■李强(上海市育才中学)

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烦恼:现代文阅读“会看不会做”。实际上“会看”是表面现象,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认字”层面上,也就是说只是看懂了字面意思,并没有真正看“懂”文字所承载的内在含义。

阅读要得高分,考场上如何分配“看文章”与“做题目”的“时间比”很重要。只有在看“懂”文章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对题目。但现实中,学生们往往是轻阅读,重做题;快阅读,慢做题。假如我们把“看文章”与“做题目”的时间重新调整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到“三个读出”

现代文阅读,考生要舍得在“看文章”上花时间,牢牢把握“三个读出”:即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

看完文章连这篇文章在“写什么”都不清楚,怎么能够做对题呢?一般来看,上海高考语文卷的第一篇文章侧重的是说明、议论,所以涉及的是说明的“对象”,阐述的“观点”;第二篇文章常常是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侧重的是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维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作者的思路是通过文章最显现的“结构”(主要是自然段落、句子)呈现出来的。我们阅读时,一定要明白,这个“主旨(内容、观点、情感)”是通过哪几个层次逐步表达(表现)出来的。如果在阅读时,不关注“结构”,那你基本上是在“云里雾里”看文章。

除了从宏观上关注“主旨”和“结构”以外,还要关注文章的“语言”,尤其是“逻辑性”语言。一般情况下,“形象性”语言较易引起考生注意,而那些逻辑性语言却常常被忽略。其实,逻辑性语言多与“结构”紧紧相连。文章中的“也”、“却”、“又”、“不仅……而且”、“但是”、“如果”等字词的运用,与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有着紧密联系,也常常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地方。

要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就要求每一位考生除了仔细地读,思考地读以外,必须养成“圈划着阅读”的习惯。有了这样的“前期工作”,再来做题,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把握“六个重点”

此外,现代文阅读还要牢牢把握“六个重点”:即语义与修辞、观点与材料、开头与结尾、原因与结果、作用与特点、文本与拓展。

语义与修辞:即对词语的意义或修辞意义进行解释,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微观”题,常常是必考题。这类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寻找题目和文章中的语言信息”。“语言信息”有直接感知的,也有间接感知的。尤其是那些隐含的、需要敏锐发觉的词语,只有在细读、慢读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它们。

观点与材料:“根据提供材料说出观点”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一般有三种情况,即观点是上、下文中的某一句话;观点是上、下文的某些内容的概括;观点是上、下文全部内容的概括。考生要有“宏观”的阅读习惯。

开头与结尾:好文章讲究布局,讲究呼应。布局、呼应的精妙处,也是命题者关注的地方。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是始终顾“头”顾“尾”,顾“左”顾“右”。需要提醒的是,这类题目回答要“具体”。笼统地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基本上是“不得分”的。答题必须联系“这篇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即回答“承前”的是什么内容,“启后”的是什么内容,“前”呼应什么,“后”呼应什么。

原因与结果:根据已知的“因(果)”回答“果(因)”是阅读题中的重要题型,而且其中已知的“因(果)”或“果(因)”,又常常会表现为“显形”或“隐形”的语言状态。

对“因果”题型的解答,往往有“代表性”的“词”作为标志,抓住这些“词”来解题,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结果。但有时候要透过表象,从语意上寻找“因”与“果”隐含的逻辑关系。因此,阅读时不要仅仅盯住题干所涉及的前后句子,尽量把阅读的视野放得宽一点,这样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出“因果”前后的逻辑关系,解题的思路和结果也就在阅读中慢慢形成。答题时,最主要的是排除语段中的“语言迷惑”,有时这个“因(果)”并不是那个的“果(因)”。辨析清楚,就不会轻易“上当”。

作用与特点:某个内容的“作用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也是常见题型。要判断“作用”或“特点”,就必须关注这样一个要素:这个“内容”与文章的主旨、方法、目的等有哪些联系?把握这一点,再联系上下文,答案就显现了。

“作用”或“特点”常常与文章的主旨、方法、目的这些内容相互关联。这类题目,考生极容易用简单的概括性语言笼统回答,如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等。这样的回答基本上是不得分的。回答必须说出,哪些地方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或者怎样地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一定要结合答题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文本与拓展:这几年,“拓展题”的形式时常出现。这类题目既符合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又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拓展题”主要有两类:一是举例性的;二是分析性的。“举例并简单分析”是较为常见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出发点”。从根本上说,脱离文本的拓展题是无意义的。我们要利用文本中有的例子为参照和依据,分析题目所包含的要素。不管题目怎样开放和拓展,所有的要回答的材料都来自“文本”,探“本”究“源”是解题的基础和根本。

以上这六个重点是相互联系和融合的,我们可以从“分项”到“整合”来训练自己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