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上海高考语文《考试手册》解读

2008年12月31日 来源:人民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应对策略:以“本”为“本”,以“死”求“活”

 

现代文复习应适当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做到:能够掌握词类的特点;能正确使用词语,掌握常见单句和复句的基本结构;能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能分析一般单句和复句的层次;能识别常见修辞方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注意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把提高在具体语境下正确使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内容。

 

文言文复习总的原则应该是“以本(课本)为本,以死求活”,就是要把高中课本中的文言知识作比较全面的梳理,同时兼顾初中课本,按文学和文化常识、300个常见实词义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项目分类进行细化整理,归纳时要注意理解并掌握文言知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适当涉及课外阅读,最好选择近十年上海市语文高考试题和全国、外省市高考试题,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检测并巩固所学、所得。

 

文言实词:掌握其主要规律,一词多义的规律是它的各个义项间都有一定联系;古今异义的特点是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情况阅读时要按两个单音节处理;通假字遵循“同音替代”的原则,通假字与本字或完全同音或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最好在整理时细心揣摩,能记住典型的例句。

 

此外,还应掌握其基本解题方法,学会推断词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借助成语来推断;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借助整齐的句式来推断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其意义;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语的意义等。

 

文言虚词:要熟记常用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

 

文言句式:记住文言特殊句式的四种类型和各句式的主要标志;用“直译法”进行判断,先直译,再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句序或补出省略成分,然后看调整的或补出的词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据此判断其句式。

 

词类活用:结合句意,看它用一般的意义去理解是否通顺,如不通顺就可能是活用;结合句意,看词性是否有变化,有变化就是活用;看词语的词义有没有增加,增加了就是活用。  

 

 

在“分析与综合”中主要有一项:“2.5根据作品内容,通过合理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

 

对词语的语境义的分析,对句子的分析,对内容中心的分析,对观点的分析和评价,离不开推断和想象。推断包括必然推断和或然推断。要保证推断的结论严密可靠,关键在于把握信息之间的条件、因果等方面的联系。

 

推断离不开联想,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形态的联想,也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意义的联想。阅读也离不开想象,须把作者描绘的图景和意境真实地展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这是再现性想象;读后由此及彼,根据语言的触发,脑海中展现出文中未曾描绘的图景和意象,这就是创造性想象。

 

推断和想象在阅读中可以促使读者突破眼前读物的局限,加深对读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这类题型要求考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能用完整的语言将自己独立的理解表达出来。有时要求就文中的某一点展开联想,调动、整合原有的知识进一步论证这一点;有时要求根据提供文章的主体部分来推断、设计其某些部分的内容等。

 

应对策略:要做好此类题,必须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这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打开阅读的视野,广泛积累知识,并分门别类加以梳理、储存。“根据作品内容”要求答题一定要建立在整体理解并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这要求考生平时应注重培养整体阅读的观念和习惯,切不可只抓一点而不及其余。“合理”是限定,要求所做出的“推断和想象”必须从文本出发,从实践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推断、预见和假设。

 

此外,“鉴赏与评价”中的“3.1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与去年相比,缩小了范围并降低了难度;“表达应用”中“4.3.1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则明确要求标点符号的运用与书写,属提高了的要求。

 

综观此次调整,两个迹象值得关注。一个是“基础性”。明确提出“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及文学和文化常识”,“附录”中列出的初中、高中文言文300个文言实词,这些都明确指向课内和教材;“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更是明显突出语文的“基础”。另一个是“过渡性”。将写作能力变为“表达应用”,且“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的应用文”中的“常用”一词,都有一定的变数,扩加了命题的选择性;“试卷测量目标比例”笼统分配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约为54%;表达应用约为46%”,留有更多余味;“示例”中的“测量目标”的表述还是沿用了2008年《考试手册》中的表述,即使是新增的[例2]《灯笼红》也不是按2009年《考试手册》来表述,流露出较明显的“过渡”性质。

 

应对策略:根据一些“变点”适度调整复习方向,关注基础和课内,狠抓提高能力不放松。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