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6年扩招5倍 “扩招之父”称利大于弊

2008年12月22日 来源:潇湘晨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热议高校扩招:

1977年恢复高考后,1980至1988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黄金时代。在中央解放思想的号召下,全国高等教育战线,犹如百花齐放,各个学校都积极开展改革的试点,大有英雄比武之势。

例如,上海交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工资制度“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举措;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神童”教育风靡一时;华南理工学院搞理工结合,科研走在教学前面;深圳大学进行党政体制改革,提出党的机构要业余化、兼职化,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室没有编制,都得兼行政工作。

“现在很多教育改革的措施,大部分都是那个时代推出来的,而至今还为许多高校所效仿。”着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刘道玉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教育改革再次提上日程。

但是,以1999年扩招为代表的新一轮大学改革,“都是属于添枝加叶式的改良”。刘道玉说,1993年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大学合并、升格、扩招,“抓了发展,而出现了冒进和浮夸”,“突出特征是以发展代替了改革”。

刘道玉认为,这些举措虽然抓了一些改革,但是没有抓教育本源的改革,所以问题重生,积重难返。

“总的来说,30年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没有涉及教育本源的改革,所以总的来说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刘道玉的这种判断遭到许多人的反驳,本身也不无偏激之处,但也敏感地触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热议高校扩招:

面对大学改革的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汤敏一直坚持:“不后悔谏言扩招,利大于弊”。

汤敏认为,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详尽采纳。他提出3年扩一倍,结果是6年扩了超过5倍;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显然也没有按照他期待的程度实施。

“在扩招的同时,教育改革没有跟上”,这造成高校毕业学生非社会所需人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核心问题所在。

汤敏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扩招及可能伴生的短期就业难问题,不可能依靠一次改革而解决所有问题,青年人上大学除了就业的需要,还有更为长远的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长期目标的考虑。

一些教育界专家也有同感,扩招的做法是对的,教育与市场相结合也不能说是错了。问题在于,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到位。当代中国的大学问题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可以限制在纯粹的教育领域内;中级层次可以追问到官僚阶层、教师阶层、学生阶层、甚至更加广泛的社会阶层(集团)的诸多利益博弈与分配问题;更高层次的追问则关涉到中国整体政治理念的问题,即国家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教育、面对高等教育。

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缩小招生人数,等同于历史倒退。中国的大学改革已经被“路径依赖”框定,只能前进、不能倒退。从大学问题回到中国问题本身,甚至追溯到某些人类问题,这是中国大学改革必然面对的改革取向问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