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不再是高考升学捷径

2008年10月15日 来源:江西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转眼就要进入11月,每年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些单独招生小语种的院校开始陆续推出招生简章。近年来小语种专业就业热带动了报考热,因此,小语种如何报考?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录取比例有多大?就成为2009年高考生及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

  小语种单招

  2008年我省不足百人

  “报考小语种,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不用再参加高考”一些学生及家长如是说。因此,小语种成为一些考生规避高考“独木桥”的一条上大学捷径。那么,江西每年有多少幸运儿能通过这条捷径呢?记者从省高招办秘书科了解到,2008年全省通过小语种提前单招的考生不足百人。

  据了解,小语种招生,一般是从每年的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1月-2月份,全国25家有单独招生小语种资格的院校,陆续推出招生简章开始自主招生。

  省高招办秘书科沈科长介绍,全国目前有25所高校招收小语种。但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到江西来招生,而且所涉及的重点中学也非常有限。随着近年来小语种热升温,许多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也加入到了竞争推荐的行列,高中推荐也从过去“推良”转为“推优”,只能是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推荐资格。学生如有志报考,先找有关高校小语种招生章程,看清楚招生要求和条件,然后向所在中学递交申请,由所在中学推荐。小语种专业招生自主权在高校,名额由高校下达,并由他们组织考试。有的高校不在南昌设考点,如北外就在杭州设点。

  南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乔南新认为,小语种报考不应大肆宣传,毕竟有资格推荐的学校没有几家,每年全省只有少数几家重点高中得到高校的青睐,招录的比例也不高。据介绍,今年该校有20多人通过小语种招考,被高校单招录取。但与同样不用参加高考的全校近100个保送生相比,所占比例并不大。据悉,该校保送生占全省保送生50%以上,占全国15%。

  竞争激烈

  报考要结合个人兴趣

  今年2月,南昌一中的家长陈女士为不辜负老师的厚望和学校的推荐,带着女儿远赴青岛参加中国海洋大学的小语种专业招生考试。一到现场才知,竞争激烈程度让人瞠目结舌:招收名额只有60人,竟有9000人报名,经初步筛选,参加考试的有1000多人。其中江西就有51人参加考试,只有1人被录取。陈女士感叹到,花费几千元路费竟成了陪考。

  什么人适合报考小语种,乔南新认为,一看理想二靠实力,首先关键的一点要看学生个人志愿,对学语言感不感兴趣,有没有这样的理想。如果不感兴趣,辛苦读书十多年,在最后半年作出了错误选择,可能会痛苦一辈子。凡是学习小语种专业的学生,都必须选修第二外语。本科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都能达到四级水平,有的甚至通过六级。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十分枯燥和艰辛的,能否学有所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看本人是否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据省高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历年小语种招录情况反映,江西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还有待提高。

  小语种升温,加大了录取的难度。过去推荐成绩中偏上的学生报考命中率就很高,可现在推荐成绩最优排名在前10%的学生报考,可命中率并未显著提升。专家认为,小语种升温导致所有学校推荐考生时都不约而同选择成绩最优的学生,客观上导致录取难度增大。所以,报考小语种不再是高考升学捷径。

  专家提醒学生和家长不要陷入误区,认为小语种考试是高校自己命题,题目应该比高考简单,通过测试就可以顺利上大学。其实不然,小语种招生,在选拔难度上丝毫不亚于高考。特别是报考外省的高校,考生和家长还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财力,奔波之苦自不必说,一旦考试不顺利,还会影响考生的心情。另外,小语种专业一个最大的局限就是就业面窄,流行的小语种相对好些,一些偏门的小语种,就业相对困难,如老挝语。所以,考生要综合衡量自己的实力,理智、冷静地选择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