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国防生——地方大学里的“特别群体”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十载过后,全国已有116所普通高校与解放军各部队及武警部队签约。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国防生共有4.8万名,每年向部队输送万余名毕业生,80%补充到一线部队。
国防生,即军队依托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大学生。在高校收费不断上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有人可能简单地把他们理解成每年能够享受5000元国防奖学金,毕业之后不愁工作的准军官。
事实上,作为加速推进中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生早已被赋予了优化军队干部整体结构,解决军队干部队伍科学文化素质现状与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要求不相适应等诸多矛盾的重大使命。
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军地通用专业的军队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全军和武警部队接收的国防生数量将占生长干部年度补充量的40%以上。
据统计,目前国防生95%以上都在从事部队紧缺急需的专业岗位,党员比例达到了57%,从而大大改善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和科技素质,涌现出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陈薇、曾满军等一批先进典型,集中反映了地方大学生干部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
前途看似一片光明,但成长道路却并不平坦。十年来,尽管国防生的培养质量在不断提高、培养渠道在不断拓宽、政策制度在不断完善,并且还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果,但国防生们总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
校园里,他们肩负青年学子的求学使命,还承担着未来军人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在宽松环境里成长,却接受着准军事化管理;他们有着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的明确目标,但单位在哪、干什么却是未知数;他们接受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却被要求“一切行动听从指挥”。
来到部队后,他们或许自信,但可能被认为清高;他们或许追求个性,但可能被当作作风稀拉;他们或许急于创新,但可能被理解为不懂规矩;他们或许敢于直言,但可能被看作“毛病多”??纪律与自由的矛盾,学习与训练的交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时刻交织在国防生一路成长的轨迹上。
十年来,国防生们给这支被誉为“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到底带来了什么?是丰富的知识,还是全新的理念,或者是“前卫”的带兵打仗方法?反过来,我们又该如何让这群莘莘学子成长为优秀的军队后备军官,最终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军事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军事专业人才?
在这里,我们选取了几个国防生的成长经历作为样本,希望能够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命运,却几乎有着同样的标识:他们的眼中闪着希冀,心中藏着梦想,他们脸上的褶皱就是这个时代的刻痕,他们明暗的背影或许就是中国军队未来的命运。
“重点大学”、“准军官”赋予他们特殊的荣耀,地方大学的半军事化管理给他们披上一层神秘面纱
国防生—— 地方大学里的“特别群体”
国防生——为国防而生
眼看着身边一名又一名同学离去,南京大学国防生李千却仍在学校焦急地等待一纸分配命令。去哪里?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与其他同学相比,他未来的工作无形却又有形:一名基层军官。
2003年当得知自己被南京大学录取为国防生的时候,李千感觉到的是一种意料外的惊喜。
在那个让人震撼而难忘的仪式上,李千和60多位同学一起被授予国防生资格,享受国防奖学金。绿色的军装方阵迈过菁菁校园,齐刷刷的脚步声和口号声震动整个南大。
与李千不同,南昌大学国防生林涛却走的是另一条携笔从戎的道路。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林涛有着浓厚的海军情结,一直憧憬着追随祖国的军舰迈向蓝海劈波斩浪。大二那年,他最终选择穿上军装:参加了国防生在校选拔并被录取。
然而,无论是李千,还是林涛,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这样的问题:“国防生是什么意思?”每当这时,他们都会满怀自豪和欣喜地给大家解释。
“人家有的是羡慕,有的是崇敬,还有的会不理解地说,部队多苦,以后在哪儿不能找到好工作,何必去受那份罪?”林涛笑着说,“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我有一句标准答案——我们是为国防而生。”
令人着迷的国防生生活
在一些普通大学生的眼中,李千、林涛们无疑是幸运的。准军事化的出操、列队、集会、唱歌、训练、参观……充满着军味和神秘感的国防生生活让周围的同学吃惊,甚至着迷。
当然,不同大学的国防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行的管理做法是把分散在不同专业的国防生合编为模拟连,节假日完成一些必要的军政训练,专业学习和其他大学生一样。
“把威武的军装一穿上,我们国防生俨然就是一名军人了。我们在大学里组成国旗护卫队,有自己的社团组织。”林涛的大学生活充实而丰富,暑假的任职锻炼经历更是让他回味无穷。
2006年的暑假,林涛在部队的安排下,登上了梦想中的军舰,与众多海军国防生一起度过精彩的航海实习生活。站在洁白的军舰上,林涛无法掩饰内心的兴奋,他还为此写下一首小诗:“挺立潮头心做岸,强楫斩波巨浪腾,纵有沧海广无域,吾以吾志永向明!”
此外,大学校园中国防生们还能享受一些“特权”。每次重大的报告会,国防生总是第一个被考虑的入场对象。
2006年的一天,在杨利伟的报告会上,李千和他的国防生战友们荣幸地坐在最前排。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千依旧十分得意:“心目中的英雄就坐在对面,杨利伟称呼我们战友同志,心情自然十分激动。”
大学校园中的闪亮名片
一身夺目的军装,肩扛着国防重任,浓烈的军营文化生活让国防生们成为大学校园中的闪亮名片,至使不少普通大学生将他们当成偶像。
2007年12月12日晚,“阔步征途”国防生综合素质展示晚会在冰城哈尔滨拉开帷幕。
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六名国防生的青春誓词《请放心》把晚会推向最高潮。他们来自“139红旗寝室”——大学四年里,这个寝室六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八人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八人次获得校二等奖学金,六人次获得校三等奖学金;毕业后两名保送清华大学读研,其中一名为硕博连读;一名被海政干部部评为优秀国防生标兵,两名被评为优秀国防生,三名被国防科工委评为优秀国防生,两名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国防生;六名国防生全部入党……
事实上,在招收国防生的地方高校校园内,国防生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专业学习,国防生是同年级、同专业中的标杆;军事专业训练,国防生身手不凡,被誉为“仪仗队”、“示范班”。据统计,有60%的国防生班级成为所在学校的“优良学风班”。
国防生毕业后必须经历不超过一年的任职培训(4+1),军校熔炉的历练帮助他们淬火成钢—— 4+1:军校“后大学生活”
军校中,他们依旧闪亮夺目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合作;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就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血的教训再一次警示我们,我们的国家必须要富强,我们的军队一定要强大……”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前夕,在南京政治学院学习“十七大”心得交流会上,毕业于南京大学的李千顺着历史脉络,将富国强军的话题娓娓道来。
台上,来自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国防生入伍干部结合部队体验与实践畅谈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心得体会,组织这次活动的学员队干部张荣华深有感触地说:“学员们理论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心得交流的效果不亚于课堂政治教学。”
这32名国防生学员都是分配至全军各大单位的文科类国防生。“十七大”心得交流会和各项参观见学及实践活动,让他们感触到军校里互助学习的优势和集体进步的快乐。
早在入学之初的新训场上,该学院军事指挥教研室李杰教员就对这个国防生区队的训练质量比较满意:“他们大学里都有一定军政素质基础,乐于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不盲目跟从,为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想了很多办法,一直是新训大队里的标兵区队。”
在国防生学员队政委张荣华看来,“国防生们果然名不虚传,在军校的学习中他们依旧闪亮夺目”。随即,张荣华进一步列举出几个“身怀绝技”的学员:刘阳身高近两米,曾经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现在率领的篮球队打遍院系无敌手;李楚南的普通话一级乙等,歌唱指挥、诗歌朗诵、节目主持都有他的身影……
一个破茧羽化的残酷过程
当然,不是每名国防生都能顺利地过渡到军校的学习之中,不少人还是经历过一番内心挣扎,有的人的过渡期甚至持续了半年。
去军校培训前,成都军区国防生邵宇涛感想很多。曾经的当兵锻炼让他感受到基层生活的丰富多彩,可爱而纯粹的战士们让他急功近利的心态随之洗礼。
穿越高山与密林,早晨起床练到傍晚斜阳。在某陆军学院培训的邵宇涛对陌生的军营逐渐适应和喜欢,他说:“军校一年的任职培训将是一个淬火重生、破茧羽化的残酷过程。我不会像一个月前那样情绪低沉,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步兵排长。”
相对于邵宇涛欣然接受每周两次的八公里长跑训练,对于所学专业的改变,解放军理工大学的沈贤龙,觉得自己前半年的军校时光可以用“苦不堪言”来形容。
军校里学习操纵挖土机?沈贤龙有点无所适从。这位毕业于中南大学的“广州军区优秀毕业国防生”自认为:“军校任职教育的专业最好是对口所学专业。”
学数学专业的却被要求再来学习工程兵器械,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思想斗争之后,沈贤龙终于认识到,“部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是一片很值得自己付出的地方。我期待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目光,对于毕业后的军旅生涯我充满着信心”。
“后大学生活”让我对未来更加自信
由刚进军校时的逆反心理逐渐转变为接受和适应军队的氛围,再升华到对这个群体的热爱,不少国防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不少人甚至认为,还好有这一年的“改造期”,不然到了部队之后会更加不适应。
院校任职教育阶段是这些国防生全面锻炼综合提高的一年,怀着从军报国有所作为的理想,他们的任职能力提升迅速。东北大学通信专业毕业的学员梁志达在其年终总结中写道:“军校的第二课堂实践锻炼让我这个外行也能迅速掌握新闻稿件撰写要领,这让我对未来更加自信。”
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员李千认为,军校的再培训直接着眼于部队任职需要。相比大学学习,他觉得军校里的学习更加扎实也更见成效,“学员队采取学员轮流担任队值班员等措施,让每名同志得以锻炼组织、指挥、协调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