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会议召开 海事大学构建立体资助体系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央部署高校资助会议在连召开 海事大学构建立体资助体系
2008年3月25日至26日,2008年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资助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旨在分析总结2007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全面布置2008年高校资助工作,落实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各项措施。大连海事大学作为交通运输部所属院校,历来重视贫特困生的资助工作,学校本着“待生如子 爱校如家”的学生资助管理理念,通过“一个中心、两种贷款、三类基金、四种补助、五项关怀”的全方位、立体化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形成了“学生入学有博联基金,交纳学费有国家助学贷款,临时困难有校内贷款,突发事件有校友、爱心基金,学习之余有勤工助学,人文关怀贯穿大学生活”的资助局面,全面落实新资助政策的各项措施。
“一个中心”是指大连海事大学勤工助学及家教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服务于学校贫特困生中学习成绩较好,有业余时间开展勤工助学和校内工作的学生,贫困学生不仅通过个人劳动获得了生活补贴,还不同程度的锻炼了个人能力,达到了资助育人的效果。目前,中心每年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900余个,为1300余名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同时中心积极向校外拓展,每年为学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学及家教岗位1500余个。
“两种贷款”是指国家助学贷款和校内无息贷款。大连海事大学于1999年开始分别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合作开展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截止目前,共为7244名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金额达10256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同学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学费、生活费的局面。在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主要资助渠道的基础上,学校每年拨款160万元,设立校内无息贷款,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出现的临时困难,学生随时申请,资金马上到位,灵活机动的形式,有效弥补了系统资助后出现的纰漏和不足。
“三类基金”是指“辽宁省大连海事大学博联助学基金”、“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助学基金”、“大连海事大学爱心助学基金”。 “辽宁省大连海事大学博联助学基金”是由海大校友出资,于辽宁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基金会法人。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生在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可以申请博联基金的资助而安心入学,完全不必为入学须交纳的学费住宿费及入学第一年的生活费担心。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广大校友资源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了“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助学基金”和“大连海事大学爱心助学基金”。学校每年划拨款项来充实基金,并积极向社会拓展,基金按照相关配套政策建立了规范、公开、透明的管理体制,用于资助贫困生当中“因地区差异造成的中学基础差,大学成绩不理想,无暇顾及勤工助学;或个人遭遇重大突发事故,学生保险不能完全解决”而形成的资助体系涉及不到的所谓“真空地带”那部分学生。自基金设立以来,得到了来自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迄今为止,已收到来自各界的资金捐助270余万元,资助学生425人次。
“四种补助”包括学费补助、保险补助、御寒补助和路途补助。学费补助主要用于学校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学生,每年为全体在校生5%的学生补助学费近90余万元,在大连高校中首屈一指。部分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上学期间出现重大疾病或意外时,保险作为一项保障措施,能够使学生安心住院治疗。为此学校设立贫困生保险补助,为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办理大学生平安保险,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每年秋冬之际为300余名学生发放的御寒补助,主要用于资助学校来自长江以南地区的贫困学生,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环境,安心学习。每年寒暑假返乡期间,为了不让学生为回家的路费而发愁,学校根据学生家庭所在省份,为本学年的全部特困生发放返乡的路途补助30余万,确保他们能及时与家人团聚。
“五项关怀”主要是针对贫困生在校期间,学校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将人文关怀贯穿贫困生的大学生活。包括新生入学咨询及爱心超市、在校特困生集体过生日及家庭走访、退休教师与单亲学生结对以加强心理引导、大学学习的学业援助、毕业工作时就业援助。对于部分学生受家庭经济困难影响而形成的学业困难、心理素质困难、就业困难的“多困生”现象,大连海事大学自新生接到入学通知书时起,就设立咨询电话,详细介绍学校的各项资助措施;新生报到期间,可到爱心超市免费领取必需的生活用品和毕业生捐赠的学习书籍。学校每年多次不定期的为贫困生集体过生日,并开展“爱心万里行 贫困生家庭走访”活动,为贫困生家庭送去关心和温暖,从而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同时,学校通过联系退休老教师与单亲贫困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加强贫困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联系人任课教师免费为贫困生开展学习辅导,学生毕业时重点关注贫困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将人文关怀贯穿海事大学每一名贫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走向社会的整个大学生活。
正如海事大学的老师讲的那样:“学生从拿到海事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是海事大学的人了,决不能让孩子因为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