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课改案落实遇难题:学生压力反大

2008年04月18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成绩好的学生要学“技术”,成绩一般的学生要拼“加试”

 

课改本意在减负 学生压力反大了

 

浙江新课改高考方案的落实遭遇现实难题

 

昨日本报刊发《浙江明年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本次高考改革力度之大,让早有准备的高中老师吃了一惊。昨天,记者走访了宁波市区几所高中学校,发现方案的落实正遭遇一些现实难题。

 

“新课改高考方案的目标是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但现在分层还是比较困难。”宁波三中语文教师谢映说。

 

新课改高考方案规定,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为主体,根据高中新课改实际和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三类设置考试题。一类加上自选模块,二类加综合(文/理),三类加技术。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面对这种“自由选择”时显得有些迷惘,据谢映老师估计,“大部分学生都会兼报三类”。而这样做的弊端是,毫无疑问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难题1

 

自选模块不少学校自己定

 

全面考核如何体现?

 

高考中,18个模块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总分60分。涉及高考中的9门学科,课程都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比如语文开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历史开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地理开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等。

 

这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对家长来说,更是一头雾水。但许多教育界人士,都已经形成共识:60分,对于要考一本的学生来说,这至关重要!特别是几所重点高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想考一本,所以学校就特别重视。早在三周前,效实中学就开设了16门,时间安排在周二、周三、周四。其中未开设的英语9是因为和英语8有连贯性;化学与技术未开设是因为师资问题;生物则是因为缺乏实验设备。选课后,学生就可以离开原有的班级教室,去开课的教室听课,进行“走读”。记者了解到,效实中学是宁波市乃至浙江为数不多已经开始全面开展加试课程的学校之一。

 

因为这个60分,城区许多学校纷纷尝试开设选修课。宁波四中因为师资有限,这个学期先开出了8门,学生可以在其中任意选择三门,其余课程明年会再开;宁波三中,也开出了10门,让同学自由选择。但是也有个别高中,理应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模块,却由学校统一选定6门,违背了课改中“课程学生可选择性”理念。这正是被业内号称为高考里的“浙江特色”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果把18个模块全开设出来,相当于我们要安排18个老师,还要安排教室,这让原本就在超负荷工作的老师压力更大了。”一位校长很无奈地说。记者了解到,师资和场地是开设选修课的两大障碍。 

难题2

 

几乎所有学生都学“加试”

 

分类分批如何体现?

 

“学校会对自选模块进行标准设定,就像大学里的选修课,学分比较好拿!”所以在老师的概念里,加试的课程,就是为一本考生准备的加试内容。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田正平认为,新课程高考方案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客观差异,而这种差异绝不仅仅只反映在学习成绩上,同样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承认各高等学校在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客观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造成的,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换言之,“分类测试,分批选拔”模式的提出是承认并尊重了上述两种差异,从一个新的层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高考的应有功能:为高校选拔合格的学生,为考生选择适合的学校。

 

“事实上,只要开了课的学校,无论成绩好坏,学生都选了。”宁波三中最近让学生填意向,想想自己以后考一本、二本、三本,还是专科,学生都有点懵,认为这个不好说。

 

一位陈姓女生成绩处于中游,自认为介入二本与三本之间,可心里还是想着或许自己在考场上能够超常发挥,所以她铁定了要加考。“考场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不是有句话说,拼的还有心理战术吗?”父亲也很支持她的做法。

 

“成绩差的学生,他也要加试,老师能跟他解释,希望他能够合理定位自己。家长可就生气了,你怎么看扁我孩子?不到最后,大家都不知道谁到底能读一本,怎么能放弃呢?”这也是许多老师碰到的尴尬,却是许多家长心里真实的想法。

 

“所以,中国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分层次,分不了,因为谁也不愿意放弃机会。”宁波三中的谢老师认为,原本并不是课业负担的课程,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学,正因为这样,大家都一个感觉,提倡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以减轻学生负担为目标的高中新课改后,反而压力更大了。

 

难题3

 

成绩好学生也在备战“技术”

 

万一考不上本科怎么办?

 

新课改高考方案中,高职高专无须再考综合,但是却要考技术,考试时间比高考时间提前,第一次定为今年10月。“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是针对报考高职高专的学生!不过,以目前的趋势,相信到时还是会有别的学生去考!”三中一位老师考虑到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处于第一批与第二批、第二批与第三批、第三批与第四批之间,要明确划分非常难,所以预计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考生所有的项目都会去考。

 

“我万一考不上本科,难道我就不去读了吗?学了反正没坏处。”老师说,其实介于这样水平的学生很多。记者了解到,现在高中都采取比较民主的办法,考哪些都让学生和家长自己做主。宁波二中副校长吴志贵说:学校绝对不会强迫学生把自己分类,要求他们考这个,考那个!

 

在技术学科上,效实中学胡建军副校长比较自信地说:学校绝对不会特别去强调,等到要报名了,才会告知学生,因为不能排除没有学生报考的可能。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自选模块中,选了6门还不甘心,一口气选了10门,他们当中,有的是对这些课程真感兴趣,有的却是为了以防万一:6门不保险,万一遇到难题,怎么办,如果我多选几门,那就还有其他机会!这样的做法,就无形增加了压力。

 

建议

 

选课要自愿,学生要量力而行

 

针对新课改课程高考方案理念遭遇的难题,宁波市教研室主任沈海驯认为,学校应克服眼前的困难,创造条件,逐步开设、开全选修课程,不能因为各种客观理由而让学生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这违背课程改革当中“教育民主性”这一核心理念。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的课比学校为他选的肯定要学得好!所以,家长、学校不需要担心学生会考不好。但如果是强制性选择,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希望学校承担起课改赋予的使命,前期要制作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学生选课,要让家长一起参与选课,但最终要充分尊重学生意见,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准。选修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组织形式,它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组织过程中,学校要注重管理,实行走班制给学校的教学实施工作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近期,教育部门会针对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督导。

 

“浙江实行新课程改革,特别调整了一本、普通本科、专科(高职)的考试科目,在高中实行分类测试、分批录取,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高中阶段,除了像以往那样,选择文理课专业外,同时还要求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的经验,提前选择以后的学习领域,笼统地说,就是自己准备从事哪个类别的工作,或是研究性,或是操作性强的技术工作。但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让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再者,中国人向来都有拼搏精神,敢拼才会赢的思想一直都存在,所以对尽管达不到的要求,大家也不会轻言放弃。所以事实上,课改中的理念就很难完全做到,‘走独木桥’的现象依旧存在。”为此,沈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找准方向,合理评价自己,要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跟风,一般情况下,建议学生选6-8门,不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声音

 

新课改有助于打破“唯分数论”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浙江省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从理念到实际操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较以前有了全新的变革。它从尊重和培养人的角度,提倡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重视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即有中学生的成长记录,把综合素质评价第一次正式引入高考录取。这有助于打破当前“唯分数论”的评价观,倡导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将给中学的基础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姒健敏说,从浙江大学招生角度来看,我们非常欢迎这种高考改革,学校一直很重视“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注重对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潜能进行评估,优选那些有思想、品质高、个性突出、获知欲望高的优秀学生。而浙江省的新课改高考方案,为我校实现优选好学生的目标提供了基础平台,拓展了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