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09年试水个性化高考 分类测试量力而考

2008年04月17日 来源:浙江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高考关系千家万户,我省2009年新课改高考方案昨天下午一经公布,就引起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模式,在文、理科两大类和艺术、体育两小类的框架内,所有的招生学校不管其培养模式是否有差异,均实行统一的考试科目;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兴趣爱好、学业专长和发展潜质上有什么差异,均接受同样的考试科目、考试标准的检验。这一高考模式的优点是衡量标准统一、有利于体现形式上的考试公平和教育公平,但在高度统一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学校的个性和自主选择性均难以体现。

 

从2009年开始,我省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高考新模式,可以让不同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的考生通过适合自己的考试,被选拔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和专业,接受适合的高等教育。

 

这一改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有利于培养既有必备的知识基础,又有个性和特长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有利于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呼唤个性化高考模式

 

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出台,直接原因是我省从2006年开始实行的高中新课改,但其深层次的背景是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形成的高考模式,已不适应我省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现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需要一种相适应的人才选拔模式。

 

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省高考录取率为7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8%,初中升高中比率为96.6%。也就是说,100个初中毕业生中,有将近97个人能读上高中;100个18至22岁的青年中,有38人能上大学。这两个数据告诉我们,现在浙江的高中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也已大众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考所承担的职能发生了变化,高考已不全是精英人才的选拔途径,而是把不同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年轻人向不同培养职能的高校分流的过程。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彬认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考的功能已经不再只是选拔整齐划一的少数人才,而是高校与学生,通过考试及其他方式,进行双向互动选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单一的选拔模式很难适应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多样性需要。重点大学培养的是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从一般的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将来是一批专门人才,而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高素质、有技能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高中教育普及化后,学生个体差异更大,所有的学生参加完全相同的考试科目与内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

 

但高考试题太容易,对培养精英人才的重点大学来说,选拔性不够;试题太难,则给学习成绩一般的考生带来极大的挫败感。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时,同样的高考试卷,高分和低分相去甚远,总分750分高的可以考到近700分,而低的则只有200来分,甚至更低。

 

精英教育的高考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中教育普及化下的所有考生,考生和高校都希望能针对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和不同培养目标高校而设置的个性化高考。

 

在全科会考基础上实施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打破了以往科目设置高度统一的模式,使不同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科目,自己来掌握考试的难易程度;使不同类型的学校能选拔到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学生,初步满足考生和高校对高考的个性化需求。



    分类测试让学生可以量力而考

 

“分类测试,分批选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田正平说,这样的改革与传统高考模式的最大不同,是不再用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对于考生而言,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个人志向,选择不同的测试科目,最大限度地获得选择学校的自由。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林正范说,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的共同趋势之一,它体现了教育公平理念中最重要的思想,即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禀赋能够获得最适合个体特征的充分的发展。新课改高考方案不仅有利于个性发展各异的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机会,而且有利于高校依据各自的不同类别与定位,依据各自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恰当的学生入学。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新课改高考方案在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方面,除了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类别外,在第一类科目的自选模块考试时,考生可以在18道题中自主选答其中的6题。另外,在技术和英语听力的考试中,考生可以自己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再选择其中的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

 

新课改高考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类别的考试科目,量力而考,可以减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校长阮志康说,类似他们学校这样的中学,有近一半的学生可以从繁重的综合科目的学习和高考压力下解脱出来,投入到更有兴趣的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校长姜益鸣认为,分类测试将引导基础教育走个性化道路,高中学校可以因材施教,更好地组织不同文化基础、能力个性的学生开展选课走班修习课程,进一步推进个性化教育。

 

考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考生在高考那几天的任何一点点差错,都会影响到他的前途,一考定终身给考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每年高考期间,考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如临大敌,尤其是英语听力考试,有时因为设备和环境等原因,给考生造成的影响都是难以弥补的。2005年我省实行自主命题的第二年,高考外语考试取消听力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新课改高考方案中,英语听力和技术考试可以进行多次考试,打破了一考定终身,是高考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受到考生、家长、老师的普遍欢迎。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校长阮志康说,这大大降低了一次考试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杭州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说,一次没考好,可以再考一次,这样做更加公平,也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分批选拔让不同人才流向相应高校

 

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后,高校、专业在招生时,将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应三类考试科目,分成三批进行录取。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对考试科目、内容作如此划分,既是考虑到对以往高校分批招生传统的延续,也是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我国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这三类院校与现行招生录取中全国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分批总体上大致对应,新课改高考方案的三类也基本上按此划分。

 

高考是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都希望通过高考这一纽带选拔各自所需要的学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分类选拔有利于学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选拔合适的学生。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对大学来说,可以根据大学特点,依据方案提供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这满足了不同高校的选拔人才的不同要求,尊重了各个高校的选择权。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都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近年有所改变,但离社会对应用性、技能性人才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究其原因,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上的因素,而高职高专与本科高校的招生考试科目完全相同也是一个因素,它强化了高职高专教育向本科教育看齐的意识。

 

高职高专设立技术考试科目,可以引导有应用技术潜质的学生加强技术课程学习,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也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说,高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实践能力强是其本质要求。将技术作为高职高专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有利于选拔出适合这种培养目标的人才,也有利于在培养过程中充分运用教、学、做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引导素质教育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客观差异,而这种差异绝不仅仅只反映在学习成绩尤其是高考的一次成绩上,同样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新课改高考方案实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将逐步建立起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考试评价体系。

 

这一政策透露出一个信息:从2009年开始,高校招生时是否录取某位考生,不再只看这个考生高考的一次成绩,还要看考生的会考成绩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目前高校在招收新生时学生的高考成绩占主导地位,基本上考分够了就得录取,自主选择权很小。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后,招生院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自主确定是否对相应学科的会考成绩提出等第要求,当然这种要求必须在招生简章上提前告诉考生。在招生录取时,对投档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招生院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择优录取。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从浙大招生角度来看,我们非常欢迎这种高考改革,学校一直很重视“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注重对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潜能进行评估,优选那些有思想、品质高、个性突出、获知欲望高的优秀学生。新课改高考方案,为我们学校实现优选好学生的目标,提供了基础平台,拓展了选择空间。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此次新课改高考方案是为了适应高中新课改而进行的一次改革,但反过来,这一高考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也将对高中的教育、教学带来影响。浙江省功勋教师任继长说,这个高考方案,打消了部分学校、部分学生对新课改的疑虑。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文化科目轻实践课程、重智育轻体育美育、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是新课改高考方案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举措,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也是新课改高考方案的一个新特点。其内容包括品质与素养、学习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校长阮志康认为,新课改高考方案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评价的综合性、过程性理念,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方案改革了,学生的学习也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对于新课改高考方案的第一批实践者,现在的高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该注意些什么呢?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认为,首先,学生在学习中要更加注重基础,掌握基本技能。虽然新高考方案设计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明确能力的提高仍是以扎实基础为前提的。第二,拓宽知识,提高选考能力。对于任何学科,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抓住其中的扩展知识点。这样做,不但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向博大精深的方向发展,而且能有效地提高选考能力。第三,注重应用,提高各科目知识的实用技能。(张冬素 张江琳 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