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如何实现大学与考生双赢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07年我国获得重点大学自主选拔认可的“入选考生”达17195人,比上年增长了55.71%。自主招生旨在使大学能够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学生、学生能够挑选到自己最心仪的大学,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呈星火燎原之势
我国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自2001年由东南大学等3所部属院校首开试点先河后,到2003年进入全国范围试点阶段。当年经教育部批准的试点院校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含原有6所)。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试点院校累计达59所,占全国107所“211重点工程”大学的55.14%;其中有33所属国家“985工程”大学,占全国38所“985工程”大学的86.84%。
所谓“入选考生”是指报名参加重点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后,经大学认定同意已进入公示阶段的考生。正常情况下,“入选考生”可取得该大学承诺的优惠的录取待遇或拟录取资格;但因种种原因,实际录取人数要小于“入选考生”人数。
研究表明,按各大学公示的“入选考生”人数(非实际录取人数)统计,2005年全国入选考生人数为5285人,2006年为11043人,2007年为17195人,2006年和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8.95%和55.71%。
研究表明,2007年,我国重点大学公示的自主招生“入选考生”的范围已遍及除西藏外的全国30个省市区。入选考生人数最多的前5个省市是:湖北3339人、山东1762人、江苏1341人、河南1134人、上海1022人。
在此前的2003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范围限定在8省3市并指定了具体中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招生范围限定在6省3市;北京师范大学的招生范围限定在全国10个省市的50所重点中学,且规定每个中学只能推荐1名。
2007年则大不相同了。北京大学不分重点、非重点中学,统一实行“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的申请原则,实际认定的“入选考生”已涵盖全国30个省市区,成为第一个实质上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自主招生的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入选考生”也已遍及全国28个省市区。
自主招生彰显大学个性和灵活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从一开始就注重发挥其教育、心理学科优势,把自主招生测试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倾向性和面试上,学生根本无须刻意准备;复旦大学在上海市内的自主招生则将文理共10门课程都放在“复旦水平测试”一张卷子上。这表明复旦大学在偏才与全才之间,更欢迎全面掌握高中知识的“博学型”学生。全国绝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笔试科目为:数学、英语、物理(或化学);文史类为语文、数学、英语。仅少数院校要加考理综或文综。还有中国药科大学等一些院校只需面试,不作笔试,因为高考本身就是笔试。
2006年以前,所有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单独招生的形式。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5所高校首次联合举行自主招生考试,笔试由5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笔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及综合能力笔试;面试则由各高校自行安排。考生报名时,原则上应只选择上述一所学校,并参加该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其他高校可以视情况承认其笔试、面试成绩。多所大学联合举行自主招生考试,无论对考生还是对高校都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过去,绝大多数高校自主招生的报名对象都限定在学科竞赛中省级赛区一二等奖,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放宽到“三等奖”或一些全国性大赛的“优胜奖”,以及综合素质高和有其他特长的考生。
在推荐方式上,过去仅限于学校推荐,现在很多大学允许个人自荐;过去在推荐中学的资格上强调必须是重点中学,现在普通中学、非重点中学也可推荐。
过去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对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其高考总分(含附加分)比本校同类科目在当地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只下降20分,现在这4所大学表示,对特别优秀的考生可下降30分甚至更多。
一些省市还出台了积极的保护政策。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把自主招生入选考生放在提前批的最后一天,单独投档;未录取的考生可在第一批本科院校中填报志愿和录取。
关于自主招生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对大学的建议。
———用足政策、增加优惠。2003年,美国曾有7所世界名牌大学向成都市树德中学一位名叫龚晓思的学生发来了本科录取通知书。其中哥伦比亚大学对留学生的英语托福成绩的最低要求是600分,而龚晓思的托福成绩只有567分,然而哥伦比亚大学不仅破格录取了她,还向她提供每年34900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原因是龚晓思倾情于环保,并以热爱环保的行动和论文出席了联合国“国际青少年环保论坛”(中国成都)和世界环保论坛大会(美国纽约)。相比之下,我国各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所推出的优惠政策不仅过于单一,而且一些大学连教育部规定或允许的优惠政策也远未用足。例如教育部规定,试点高校认定的考生,只要上了一本线就可录取,而许多大学对入选的最好的A档考生,也不过是允许下降20分,2007年才有部分高校允许下降30分。
事实上,一个获得省级一等奖或两个二等奖的学生,其在破解该学科难题上的思维能力和特有的进取精神,远不是高考20分所能抵的。因为潜藏在这类学生身上的“个性特质和兴趣、志向”,是其他学生很难有的。自主招生的本来意义,正是赋予高校“识英才于未显,助幼芽于初露”的重任,历史上和国际上大师们“破格”的胆识和意义也正在于此。他们降分的气度,也绝非20分、30分所能丈量。他们的视野所盯住的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潜质,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开辟自主招生试点道路的特殊意义所在。
为此,我们建议大学在自主选拔时,要用好、用足教育部所给政策,对入选的优秀生、特长生,更大胆地加大“院校或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和降分幅度,比如降40分、50分甚至降到一本线,真正体现出爱才之心。
———联合招考,有条件认可。目前,绝大多数大学都采用单独招生方式,且有些大学的笔试或面试日期是安排在同一天或紧靠在一起,导致考生只能二选一或三选一,不能兼报;同时也使大学本身招生成本较高,实际录取率偏低。为了实现大学与考生的双赢,在同一城市、办学水平又基本处于同一层次的大学,应当提倡相互沟通、协作和联合招考;在办学水平相当、相近的大学之间,在学生的突出特长与学校学科相符的条件下,可相互认可;在办学水平有一定差距的大学之间,在学生的突出特长与学校学科相符的条件下,可单向认可,即办学水平略低的大学认可办学水平略高的“入选考生”。
(二)对省市高招办的建议。
教育部规定:“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可将入选考生档案先于试点高校所在批次录取开始前投给有关高校”,但还有很多省市高招办或教育考试院尚未采取“提前投档”措施;一些采取了“提前投档”措施的省市高招办或教育考试院,则又不恰当地采取了“限制措施”,即:“考生只能选择一所高校填报自主招生录取志愿表,如分别在多所高校填报志愿,则其所填报的所有自主招生录取高校志愿均无效。”这种“限制措施”显然违背了自主招生的核心价值。因为在高考之前,甚至在高考“知分知线”之前,考生也很难准确判断出自己能考多少分,能被哪一所大学录取。建议取消“限制措施”,而教育部规定的“提前投档”措施则应积极实施。
(三)对中学的建议。
———诚信推荐,但不宜充当学生选择志愿的“合同”担保人。大学对考生的报考材料主要依靠中学来把关,中学负有诚信推荐的重要责任。但目前一些大学却有“处罚”规定(假如中学不能诚信推荐和为学生“第一志愿”选择担保,发现之后便要暂停学生所在中学三年自主选拔推荐资格)。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坑害了后三届的学生。他们不是不诚信的主体,却要为此受到株连。从制度本身来看,处罚办法应尽快取消,代之以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置。从宪法或公民权利的角度看,把中学拉进来当“第一志愿”选择、录取的担保人,是不恰当的。中学的诚信推荐,主要应当对所提供的学习成绩和特长、表现的真实性负责。中学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经验)为考生选择志愿当参谋,而不是当担保人。
———慎重推荐。特别是对北大和清华要非常慎重地推荐。这两所大学不仅高考录取分数线每年都稳居最高,而且报名人数也特多。例如北大2005年参加自主招生报考者3194人,其中中学推荐370人,个人自荐2824人,初审后取得复试资格者524人,笔试、面试后获得“入选考生”资格者203人,入选考生的比例仅6.36%;2006年有一所省级著名重点中学的考生以个人自荐方式报名,他获得过省级赛区数学、物理两项二等奖,但在初审中就被淘汰。再看清华:2005年参加自主招生报考者约3500人,初审后获复试资格者630人,笔试、面试后取得“入选考生”资格者242人,入选比例为6.91%;2006年有一位在省级著名重点中学综合成绩很靠前的考生以中学推荐方式报名,他曾获得省级赛区数学二等奖、物理三等奖,但在复试中也被淘汰,可见盲目报考顶尖大学风险很大。
(四)对学生的建议。
对符合自主招生报名条件的考生,如有报名意愿,可参照考分、梯度报考。参照考分包括近3年进行自主招生试点的重点大学在本省市的录取分数线和投档分数线;本人在参加上届高三同学高考真题摸底时的分数;本人在全年级同学中的历次排名。综合测算、估计出自己高考大致的分数与之对应的大学。据此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梯度地报考3所大学:第一所即高考发挥特好,成绩上跳20—30分所对应的大学;第二所按高考正常发挥所对应的大学;第三所按高考成绩下降20分所对应的大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学院。本文是基于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参与该项研究的还有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方霆,南昌二中张斌,上高中学陈华,东华大学谈婷华,中国药科大学方立)
■相关链接
北大、清华自主招生改革,是在高考评价和自主选拔的双重标准下,以学习成绩为基础、以综合评价为导向的多元化招生模式。这一新的选拔机制运行为时虽短,但不失为一项积极的招生考试改革探索。其改革走向突出表现为五个方面:逐渐扩大自主招生的选拔范围,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升学选择;简化自主招生程序,增设考点,提高选拔效率;适当放宽对综合素质特别者的高考成绩要求,自主招生规模逐步扩大;调整招生考试办法,增强选拔人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关注招生公正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