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副校长点评自主招生:破冰之旅必须积极

2006年04月1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新网4月11日电 复旦大学的蔡达峰副校长日前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栏目,畅谈复旦试行自主面试招生的种种体会。

  整体氛围上觉得更轻松

  蔡达峰:从整体氛围上来说,我觉得更轻松。但是准备工作比以往更累,而且累得多。

  主持人:自主招生这种改革,从2003年就开始了,以前的面试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而这次复旦的招生面试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次为什么下决心要这样做呢?

  蔡达峰:以前估计我经历过基本上是没面试,不是参考,高考就是三加一,三加X,就是这样一种模式笔试的测试,它就没有面试,我们为什么用面试呢?我们觉得面试这个方法其实是很原始的,就是一个交流,就像我们今天一样,我感觉我今天也像在面试,总是一个经常采用的办法,在人才选拔的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对方更充分的了解,这是一个对人的了解。我们希望我们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既包括他高中整个过程的,又包括他各方面素质的,这种选拔要求,面试是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当然我们前面有过一个笔试,笔试加上材料的审核,材料是同学自己提交的,所以他有充分的机会表达他的一些背景情况。

  主持人:如果是笔试,对错答案都是很鲜明的,而这种面试,教授参加主考的教授很难把个人的喜好排除在外,这个怎么办?

  蔡达峰:笔试有笔试的功能,面试有面试的功能,这两者都可以,我就看我们怎么需要。从一个选拔制度上来说可以考虑,比如说现在的高考就是一种笔试,它的成本很低,适合于大多数人,采用统一标准的评价。面试一定是个性化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意味着要有成本,要有投入。如果把选拔作为一种希望,有更多信息的目标来说,这两者结合起来是比较好的。

  通过面试选拔的学生和通过单纯笔试选拔的学生有何不同?

  蔡达峰:我觉得可能会有的,比如说有一些思想观念的东西,在现在的高考卷面上是很难反映出来的,在沟通中间就能反映出来,有一些他的活动经历,他成长的经历上的信息,笔试是反映不出来的,至少现在的三加X反映不出来,面试就能反映出来。包括一些对社会的看法,这些都是面试比较容易得到信息的一个好处。

  蔡达峰:笔试也可以设计成各种内容,所以复旦这次十门课一起考,如果把笔试内容设计得很宽,他也有一些综合因素考察的效果的。面试也是一样,看你要考察对方什么方面的内容。当然知识性的问题,面试并不擅长,它不如笔试擅长,所以我们这次面试中间,一般希望教授不要专门问这种知识性的问题或者是非题,是与否,这个笔试就可以发现问题了,可以考察的,面试更重的就是探讨一个个性化的信息,包括对方提供这个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做一些判断。

  通过面试选拔出来的人会不会属于一类型的人才?

  蔡达峰:未必,这是我们这次复旦选拔的因素之一,我们有这样几个基本的要求,通过面试来实现的。一个,我们希望能够发现同学的一些品行,思想品行的东西,这里尤其强调的就是同学的社会观念,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是说他怎么认识社会,这是很重要的东西。我们觉得现在的中学教育如果有这块方面的加强,对整个青少年是很有好处的,我们有义务去引导这些问题。

  第二,我们希望能够了解一下同学在学术研究上或者在学习研究方面的一个潜力,就是否他的思辨性,思辨能力很强,并不一定是有答案,而是怎么样去思辨,还包括他是否有一种批判精神,或者质疑的精神,他是否敢于批判,是否有问题等等。还有我们比较注重的就是他在社会活动上的一些经验,一些积累,一些经历。所以这次面试中间我们希望教授帮助我们充分去获得信息,所以150个教授可能会问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他一般都在这样一些目标下在设计,比如说看看同学的思辨能力是不是很快,是不是善于总结,或者善于分析,这种能力通过面试好像比笔试来得更有效一些,尤其是临场的、随机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间,这个人才选拔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教育重要的环节,一个承担培养任务的人,当然就应该去选拔,承担选拔的任务,这是我们大学现在比较缺乏的一个环节。

  把这次面试放在一个更大的教育环境中看,还有什么样的意义?

  蔡达峰:我们这次提出做这个自主选拔,我们的基本的原则就是综合性、基础性,我们不想偏科,但是我知道高考是偏科的。还有一个动机,就是给现在的高中生有一种预示,就是你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如果将来我们有更多的大学一起做这个事情,高中生的选择面就更宽了。

  主持人:选择的机会多了,可是自己要做的准备也就更多了,现在有了这样的面试,他还要把素质方面的东西提高起来,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了解社会,了解新闻,了解各种动态,是不是他们的压力会更大?

  蔡达峰:我觉得不是压力,是他们应该要有的一种教育的给予,因为从高中、初中到小学整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并不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他某种意义上说是成为一个很好的公民在做准备,所以没有说知识为上,而是说一个人怎么样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如果你用现在的高考这样一种模式情况下的学习,或者高考指挥棒情况下的学习,再去加上某些东西,当然学生的压力就很大。大家都在呼唤,说要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你靠什么去消除呢?这个转变当然有一个痛苦的过程,或许比较累,但是我想也未必,如果大家都把机会给学生以后,比如说有些学生知识面挺宽的,他可能适合于有些大学,有些学生可能某些方面有特长,适合另外的大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既是一个知识非常系统的,同时某些方面又有特殊才能的。

  主持人:您刚才也讲希望通过这样的面试,一个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其实也会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方法,但是刚才我们聊天当中也问到,现在有的中学对你们的这次面试,学校持一个谨慎的支持态度,怕影响学生参加真正的高考。

  蔡达峰:对,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现在还有高考,现在并不是可以多元选择的环境,多元选择的环境要靠怎么样来建立呢?首先要给予,给予考生,给予社会有机会,大家才有机会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怎么样去给予呢?大学必须有积极的姿态,要敢于承担一些责任,要自己拿出机会来给学生。

  蔡达峰:我觉得这次就是一次承担责任,其实从来也就没有担忧过我们的生源,我们连续几年的生源都是相当不错的,更多的是考虑我们怎么给社会一种需要的引导。你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引导学生的,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给学生得到利益的,这才能有促进我们大家一起来协调的调整我们的教育,真正能够转变应试教育的一种弊端,否则永远停留在这个口号上。

  如果成为一个常规还会是这么严谨的一个过程吗?

  蔡达峰:破冰之旅能否继续走下去,将来能不能真正是一个很好的前景,我想真的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不但是对复旦的一个考验,我觉得是对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考验,政府也要下决心,大学也要下决心,只有大家合作起来,才能做得好。 大学选拔制度并不是天经地义,一定是这样三加一模式下的,可以多种形式,比如说高端多元,就是高考既有统一,又有多元相结合,是不是一种好的路子呢?可能也是,大学有自己的权利,我是选择高考,以这个成绩作为结果,也可以选择我以自己的选拔作为一种方式,同学也可以选择,我参加高考可以走到那些大学去,我参加一个具体大学的选拔,我可以走到这个大学去,我觉得可以变成一种很好的制度,但是必须要有探索,必须要去能专门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把它成为一种现实,否则我想永远是孤立的试验,意义不大的。

  主持人:现在已经被预录取的这三百名学生,他们的高考成绩对他们上复旦是丝毫没有影响的了对吗?

  蔡达峰:现在我们方案规定要求他们参加高考,同时原则上这次预录取通知书上跟他们讲明,因为这个和政府都是有统一的要求,他们要参加完整的一个高考,而且成绩希望他们能够发挥得更好。当然,面试的结果还是最重要的,面试的结果是有效的。

  主持人:就是说即便他们高考失利,你们对这三百个学生的信心依然是不会有削减的?

  蔡达峰: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们这个选拔的方式设计,无论从信息量上来说,还是直接性来说都要优于高考,而且我们已经有这么多教授参与,我们充分相信我们的教授不会有改变,这个看法不会有改变。

  对这三百个学生的高考成绩的预期是怎么样的?

  蔡达峰:我充满信心的,因为这些同学确实很优秀,不仅这三百个很优秀,1200个都很优秀,甚至于说我们这次初步报名的六千名同学都很优秀,在我的眼睛里没有不优秀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大学和同学选拔,即使是双向的,这种选择是双向的,有些同学他愿意来参加这次选择,我就很尊重他的,因为他有一种自我意识,这就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素质。更何况有些同学通过了十门课的考试,这是很难的,很综合的,他们能考到这样的水平,说明他们的知识积累非常有系统,肯定是优秀同学,我对他们充满信心。同时也非常感谢他们和我们的一种合作,他们选择了复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如果他们不选择复旦大学,到任何其它学校去,我觉得他们也一定会成才的。

  主持人:您把这看成是一种合作。

  蔡达峰:当然是合作,如果我们认为是谁需要谁,那我们这个工作意义就不大了。我们希望告诉我们的中学生,甚至于可以说告诉中学,因为他们即将成为公民,他们有权对自己的行为开始做出判断,但这是很困难的,高考包括我们自主选拔,我们大学在选择我们的行为,选择我们的权利和责任,他们同样也是一样,当我们给他们机会的时候,给他们第一个压力就是如何选择,这是人生的第一步,一个公民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能够来选择的同学是有勇气的,是有自我意识的,选择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经历,这个经历如果他放弃,我觉得是一个损失。将来他到任何地方去,这种经历对他都有效,都会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