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罪恶之手" 有人利用高考招生进行诈骗

2005年06月27日 来源:钱江晚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眼下,对许多家庭来说,比炽热的天更考验人的是,家中孩子能否考取理想中的大学。也许是这份期盼太重了,所以一些人利用大家的这种心理,乘机打起了高考学生的主意。最近在全国宣判了多个高考招生的诈骗犯,特在此刊发几个案例,望读者能多长个心眼,以免掉进陷阱,不但损失钱财,更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案例一:伪造入学通知书骗了50人

    《录取通知书》和学费《收款收据》上盖着某大学的大红印章,入学后被集体安排住进了学生公寓,校方给新生们发了各科教材,《学生证》、《入户证》、《听课证》、《借书证》、饭卡等高校新生该有的都一应俱全。可是,武汉某高校的这50名特殊的新生及他们的家长做梦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一切,竟是两个骗子精心设计的一场招生骗局!

    据犯罪人陈新交代:2003年12月,他在赌场结识了湖北省荆门市某大学搞招生工作的王茂林,王手上掌握了一批未达高考录取分数线、但家庭条件好、想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名册。当时,陈新和王茂林赌博都输了几十万元,两人谋划起如何“搞钱还赌债”。得知这所大学每年有5%的名额用于招收特长生的信息后,他们便以可以搞到自主招生指标的名义,哄骗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让他们想法开来“特长证明”,同时承诺这些学生将以特长生正式录取。他们先按每人5万元的标准收费,并信誓旦旦地承诺,只要毕业考试过关,将来就能拿学校的正式文凭。于是,他们伪造了该校印章及《大学录取通知书》、《收款收据》等,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招生”。

    2004年2月,他们“招”来的这批“特长生”有近50人集中前来报到入学,由于多数新生要求上法学院,陈新又瞒天过海地来到法学院,对法学院领导谎称,这些学生都是网络学院校外站点的学生。法学院领导轻信了谎言,于是,开办了一个成教性质的教学班。

    应付这么多的学生,陈新深感力不从心,便以600元的月薪雇请了他所在网络学院的学生杨某、赵某、李某等多人帮忙打理。通过该校一名副教授联系学生宿舍及插班上课,还让该校图书馆职工康某办理图书馆借书证、打印课程表,还差人集中购回课本……但是,纸最终是包不住火的。2004年2月下旬,一些学生因只能听大课不能听小课而对授课老师提出质疑,授课老师便直言相告,他们不是正规生。这时,学生们懵了,家长们闻讯也懵了。校方的证实,让他们如梦方醒。经警方查证,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王茂林、陈新这个诈骗团伙至少已骗取李某等50名学生家长钱财647万元。陈新将分得的140万元赃款中的大部分投进了赌场或用于其他挥霍。经警方多方努力,现只追回赃款38.6万多元。目前,武汉警方正在组织追捕畏罪潜逃的王茂林。

案例二  盯牢做明星梦的学生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研究生蔡一格为豪赌,自导自演招生骗局,在半年时间内诈骗69万元。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6月3日,重庆市沙坪坝区法院以诈骗罪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5万元。

    2004年,蔡一格考入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读研究生,主攻编剧。同年11月,蔡一格因涉嫌利用高考招生诈骗,被刑事拘留。警方查实,他采用让高考学生进他所在美视电影学院或转学到北京广播学院的方式行骗。蔡一格在2000年高考前曾在江西一所高校的高考补习班读书。2004年3月,他告诉原补习班老师,自己可以想办法让高考学子进艺术类学校,并承诺如果成功可给老师回扣。随后,补习班老师就向学生宣传,说有个师兄可以帮忙进艺术类院校。一些家长听说此事后,找到该老师,这位老师就将蔡一格的手机、宿舍电话告诉了学生家长。

    最先给蔡一格送“运作费”的是张红(化名)。她为使女儿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找蔡一格帮忙,蔡回答“拿钱想法打通关节”。2004年3月,张红先后付给蔡一格8万元。同月,家长徐某给蔡打电话,希望蔡帮忙将女儿弄进成都理工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或者北京广播学院,蔡一格当时答应“问一下、办一下”,徐某遂借了10万元钱打进蔡提供的账号里。2004年7月高考成绩出来后,肖某的女儿没有上分数线,但她又想进重庆的名牌大学,为此找到蔡一格帮忙,整整花了20万元。就这样,从2004年3月至9月,在半年时间内,先后有10名学生家长找到蔡一格,要么想转学成明星,要么想帮分数不够的女儿进影视学院,先后给蔡一格送去69万余元。

    后来,一直没看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家长向警方报了案。而此前,在学生家长多次催问下,蔡一格先后退还了5名家长12万元。

    蔡一格在法庭上声称自己没有诈骗的故意,但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蔡不是招生工作人员,学校也未委托他招生,而他谎称能够帮忙进艺术类院校,圆学生的明星梦。家长在重庆找到他后,他还找人冒充招办人员,隐瞒事实真相,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案例三 假教授骗了109万

    今年48岁来自山东平阴县的被告人谯君,自称是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北师大客座教授。2003年高考录取期间,考生家长冯某因女儿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他人找到了谯君,想托他帮助其女儿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结果谯君满口答应,但提出要15万元的花费,冯某不敢怠慢,将15万元如数交给了谯君。此后,冯某的女儿并没上成大学,谯君却不知了去向。

    同年,在为朋友的儿子四处托人办理升学的张某面前,谯君又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暨研究生导师,具有帮助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上大学的能力,但当张某与其朋友将12万元交给谯后,上学的事也就成了泡影。

    此外,在学生家长周某和齐某面前,谯君又成了北师大的招生办主任,口口声声说他手里有5个名额,要把周某和齐某的两个孩子办到政法大学读书,在32万元巨款到手后,谯君便装模作样地将孩子的名字记了下来,用传真机把名单传了出去。过了几天,周某和齐某还真拿到了谯君给的一份手写的通知书,便兴冲冲地带着孩子来到北京,这时,谯“主任”又提出孩子入学还要1万元的学费,然后去办注册,周某的爱人交给谯君1万元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这位神通广大的谯“主任”了。

    对于被害人刘某,谯君的骗术或许更能蒙骗人。2003年6月,刘某认识了谯君,谯君自称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校长,称自己有3个入学指标,只要给钱就能办。于是,刘某就托谯君为一名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办理中国政法大学的入学事宜。刘某给谯君的交通银行信用卡内汇入22万元后,谯君就给他一个入学通知书和学生证,但一直以需办理电子注册学籍为由,拖着不让办理入学手续。后来,刘某到中国政法大学核实,才得知中国政法大学根本没有给这名考生发过入学通知书。而此时,谯“教授”、谯“校长”已经杳无音信了。

    在给一些中间介绍人或是学生家长的名片上,谯君一会儿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培训基地主任、网络教育学院学院路学习中心主任、教授”,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编辑部研究员”,利用这样的身份,用保证孩子能上国家正式招生学院,谯君让多名学生家长上当受骗,共骗取109.8万元。

    日前谯君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0万元。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上当受骗的学生家长所遭受的损失与创伤恐怕一时难以挽回与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