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级教师:2006年语文高考指挥棒指向何方

2006年09月19日 来源:新闻晨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海市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唐本强 

    打开2006年语文上海卷,我们并不满足于阅读材料中清新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人文情怀,而是搜索着试卷的变化和亮点,为新一届学子所用。 

    ●信息整合,注重整体把握以往总有不少教师将文本分割拆卸,分析其中的知识能力点,使文章的韵味荡然无存。而上海卷越来越重视考生对信息筛选整合时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大题有关城市色彩研究的材料,要求“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摘要”的能力是整体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它要求抓住体现城市色彩研究主要内涵的关键语句,然后进行语句上的整合,使之通顺流畅。限字的要求,更能体现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同样,在对张可久一首小令的鉴赏中,要求就“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作简要的说明。考查仅着眼于一个字,但鉴赏的过程少不了全曲的整体感悟。 

    ●真情实感,注重理性思考今年的作文,大家关注的是一改流行的话题作文为直接命题的方式,其实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年的考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题中的“我想”是一个意愿,一种追求,从而迫使考生再也不能从旁观者角度来评论某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题中的“你”是选材立意的关键,或者生活中真人真事的原型,或者虚拟的社会人物,乃至大千世界中的任一事物,这就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大的构思空间。 

    然而,一个好的题目未必催生一篇好的作文。我们常见的作文之弊:一是空而不实;一是华而不实。二者相比,前者难得好评,而后者常受青睐。我很赞同广东高考语文评卷组长柯汉琳教授的一席话:“高考作文要得高分,不在于用了多少名言名句,用了多少排比句,关键是写出真情实感。文风可能会很平实,但内容很扎实,整篇作文读下来很实在,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得高分。” 

    但是写出真情实感并不是写原生的生活和感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理性的思想,这就需要通过想象来凝聚和提炼我们的见闻和思想。凡对时代和社会现象多作思考的,对历史和文学某方面有一定积淀的,就为写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常识积累,注重内外贯通今年关于文化常识的内容有所加强。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写出课文中涉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诗歌阅读中要求写出元曲小令中关于“人月圆”的称谓。这些问题,必须调动日常语文课上积累的各方面知识储备,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的背景知识。这似乎在告诫我们,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那些鲜活的古语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