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打响“生源争夺战”
2009年07月06日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旨在从甘肃“招财”的民办高校,从高考前一个月开始,就从全国各地蜂拥至兰州,使出浑身解术,提前动员、发放广告、进站拉人。
有关人士提醒学生家长,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招生攻势,应该多留神,谨防一些学校的虚假宣传,避免上当受骗。
“生源争夺战”提前打响
兰州友谊饭店每到这个时候便显得格外热闹。6月23日,记者致电友谊饭店总台,询问有关招生学校的情况,接线服务员很意外地反问:“这些学校你也相信吗?”并热心地奉劝记者:最好别来了。
记者随后赶到友谊饭店,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所独立本科学院和高职院校的咨询点挤满了迎宾楼的二、三层。服务员告诉记者,有些学校早在4月份就在此设点招生了。记者看到,招生点各有千秋,所设专业也是颇具特色,从珠宝鉴定、影视包装、营养配餐到视觉传达,生僻专业应有尽有。
北京某职业学院招生专业达130多个,每个专业招生名额少则40名,多则300名。据招生点马老师说,他们是5月中旬过来的,招生要持续到9月初。招生对象,将是那些落榜生。
考场失意的落榜生在这里都成了香饽饽。虽然对招生对象各院校都有300分左右的高考分数限制,而且还有入校考试,但他们却都隐晦地表态“没有过不去的可能”。陕西某商贸学院声称,他们在甘肃省每个市州都有招生点,如此大规模地招生“是为了给落榜生一个就学的机会”。
为了争夺生源,各院校使出全身解术向记者展示自己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有些学校甚至不惜拿别人说事。
武汉某名校下属学院承办的特色技能双证班招生点的“装扮”稍显寒酸。记者一行推门进去时,招生老师正围坐在一起打扑克。一王姓老师向记者解释:“招生点不加装饰是学校专门要求的”,他们学校是国家承认的正规高校,其他学校的招生简章和宣传海报之所以做的比他们好,是因为不正规,“假货更注重包装”。
记者发现,这些民办学校具有的共同点是学费高昂,每学年少则六七千,多则上万元。一位住在宾馆的南方客商告诉记者,招生点展位租金与之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抢生源,其实就是在抢钱。”
“生源之争”已经变味
与其他招生点相比,湖北某学院的招生队伍略显单薄,一位在校大学生带着一摞招生简章只身前来,租不起宾馆就挂靠在本省其他学院的招生点。这位学生告诉记者,学校还没有放假,他是来“勤工俭学”的,学校并不给他发工资,只拿招生提成。当被问及提成比例时,他为难地说:“这个不好说。”
据了解,这种“勤工俭学”方式在甘肃省内一些民办高校也普遍存在。某民办高校李姓在校学生反映,学校每年招生的时候,他们可以提前放假回家帮助学校招收新生,招收途径一般是鼓动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自己的同学前来报到。
该学生坦言,民办高校之间的“生源之争”欺骗了一大批考生,他自己便是受害者。而这种恶性竞争唯一的目的便是经济利益。以省内某学院为例,该学院规定,如果招到1-30人,可得到700元/人的提成;招到30-60人,提成800元/人;招到100人,提成1000元/人;招到120人,提成1200元/人。
不仅如此,一些学院甚至还规定,“考试和招生业绩挂钩”——如果完成招生任务,不仅奖励学分,而且考试也可以顺利通过,否则,按“缺考”处理。在这一“招生致富”政策的鼓动下,一些民办学院“全校皆兵”,“学生渴望立刻招生的热情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老生招新生,一届哄一届”……
就在记者暗访时,一位家长看到武汉某名牌大学的招牌后前来咨询。她告诉记者,从胜利宾馆到友谊饭店,几天来她几乎咨询遍了各个学校的招生点,结果是雾里看花,越看越乱,根本就无从选择了。她说,自己朋友的孩子就曾经上过当,宣传彩页上吹得天花乱坠,可去学校报到后才发现,所谓的名校只是租用了一幢旧楼。
连日的奔波也让这位家长看出了一些名堂。她告诉记者,有些招生点好多人看起来像是学生,她怀疑这就是别人传说的“招生传销”。
部分民办高校把学生当“摇钱树”
现已大二的兰州交通大学庆阳籍学生张敏告诉记者,她当年高考后,半个月内收到了8份录取通知书,院校五花八门,属地天南地北,当地的学生和家长对这种现象反感至极。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每年高考前后,一些民办高校有的在考场外散发招生宣传材料,有的在城市的电线杆上张贴招生广告,这些类似于街头小贩吆喝的招生活动,不仅让学校的形象大打折扣,也使一些学校走进了信誉的死胡同。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建设型转变,学生在高校的选择上更加挑剔,更加谨慎,也更加理性,学生不管什么高校都争着上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转变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民办高校应抓住这个机会,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在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上下功夫。遗憾的是,一些民办高校的做法却与此背道而驰。他们把学生当摇钱树,以赚钱为最大目的,不惜采取欺诈手段,将不谙真情的学生骗进学校,获取非法利益。
采访时,武汉某学院招生负责人甚至告诉记者,只要入校,将保证每门课都好过;只要交足了学费,混够了时间,毕业证、专业技术资格证都不成问题。
有评论认为,作为出资人,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希望尽可能多的回报,这种心情和愿望可以理解。然而,这种回报的取得必须合法、合情、合理。在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以欺骗和圈钱为能事的学校,离寿终正寝也就不远了。
有关人士提醒学生家长,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招生攻势,应该多留神,谨防一些学校的虚假宣传,避免上当受骗。
“生源争夺战”提前打响
兰州友谊饭店每到这个时候便显得格外热闹。6月23日,记者致电友谊饭店总台,询问有关招生学校的情况,接线服务员很意外地反问:“这些学校你也相信吗?”并热心地奉劝记者:最好别来了。
记者随后赶到友谊饭店,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所独立本科学院和高职院校的咨询点挤满了迎宾楼的二、三层。服务员告诉记者,有些学校早在4月份就在此设点招生了。记者看到,招生点各有千秋,所设专业也是颇具特色,从珠宝鉴定、影视包装、营养配餐到视觉传达,生僻专业应有尽有。
北京某职业学院招生专业达130多个,每个专业招生名额少则40名,多则300名。据招生点马老师说,他们是5月中旬过来的,招生要持续到9月初。招生对象,将是那些落榜生。
考场失意的落榜生在这里都成了香饽饽。虽然对招生对象各院校都有300分左右的高考分数限制,而且还有入校考试,但他们却都隐晦地表态“没有过不去的可能”。陕西某商贸学院声称,他们在甘肃省每个市州都有招生点,如此大规模地招生“是为了给落榜生一个就学的机会”。
为了争夺生源,各院校使出全身解术向记者展示自己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有些学校甚至不惜拿别人说事。
武汉某名校下属学院承办的特色技能双证班招生点的“装扮”稍显寒酸。记者一行推门进去时,招生老师正围坐在一起打扑克。一王姓老师向记者解释:“招生点不加装饰是学校专门要求的”,他们学校是国家承认的正规高校,其他学校的招生简章和宣传海报之所以做的比他们好,是因为不正规,“假货更注重包装”。
记者发现,这些民办学校具有的共同点是学费高昂,每学年少则六七千,多则上万元。一位住在宾馆的南方客商告诉记者,招生点展位租金与之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抢生源,其实就是在抢钱。”
“生源之争”已经变味
与其他招生点相比,湖北某学院的招生队伍略显单薄,一位在校大学生带着一摞招生简章只身前来,租不起宾馆就挂靠在本省其他学院的招生点。这位学生告诉记者,学校还没有放假,他是来“勤工俭学”的,学校并不给他发工资,只拿招生提成。当被问及提成比例时,他为难地说:“这个不好说。”
据了解,这种“勤工俭学”方式在甘肃省内一些民办高校也普遍存在。某民办高校李姓在校学生反映,学校每年招生的时候,他们可以提前放假回家帮助学校招收新生,招收途径一般是鼓动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自己的同学前来报到。
该学生坦言,民办高校之间的“生源之争”欺骗了一大批考生,他自己便是受害者。而这种恶性竞争唯一的目的便是经济利益。以省内某学院为例,该学院规定,如果招到1-30人,可得到700元/人的提成;招到30-60人,提成800元/人;招到100人,提成1000元/人;招到120人,提成1200元/人。
不仅如此,一些学院甚至还规定,“考试和招生业绩挂钩”——如果完成招生任务,不仅奖励学分,而且考试也可以顺利通过,否则,按“缺考”处理。在这一“招生致富”政策的鼓动下,一些民办学院“全校皆兵”,“学生渴望立刻招生的热情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老生招新生,一届哄一届”……
就在记者暗访时,一位家长看到武汉某名牌大学的招牌后前来咨询。她告诉记者,从胜利宾馆到友谊饭店,几天来她几乎咨询遍了各个学校的招生点,结果是雾里看花,越看越乱,根本就无从选择了。她说,自己朋友的孩子就曾经上过当,宣传彩页上吹得天花乱坠,可去学校报到后才发现,所谓的名校只是租用了一幢旧楼。
连日的奔波也让这位家长看出了一些名堂。她告诉记者,有些招生点好多人看起来像是学生,她怀疑这就是别人传说的“招生传销”。
部分民办高校把学生当“摇钱树”
现已大二的兰州交通大学庆阳籍学生张敏告诉记者,她当年高考后,半个月内收到了8份录取通知书,院校五花八门,属地天南地北,当地的学生和家长对这种现象反感至极。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每年高考前后,一些民办高校有的在考场外散发招生宣传材料,有的在城市的电线杆上张贴招生广告,这些类似于街头小贩吆喝的招生活动,不仅让学校的形象大打折扣,也使一些学校走进了信誉的死胡同。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建设型转变,学生在高校的选择上更加挑剔,更加谨慎,也更加理性,学生不管什么高校都争着上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转变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民办高校应抓住这个机会,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在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上下功夫。遗憾的是,一些民办高校的做法却与此背道而驰。他们把学生当摇钱树,以赚钱为最大目的,不惜采取欺诈手段,将不谙真情的学生骗进学校,获取非法利益。
采访时,武汉某学院招生负责人甚至告诉记者,只要入校,将保证每门课都好过;只要交足了学费,混够了时间,毕业证、专业技术资格证都不成问题。
有评论认为,作为出资人,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希望尽可能多的回报,这种心情和愿望可以理解。然而,这种回报的取得必须合法、合情、合理。在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以欺骗和圈钱为能事的学校,离寿终正寝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