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办高校非学历毕业生成“香饽饽”
2008年02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报道,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拥有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59所,在校生两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毕业生去向遍及诸多大城市,主要从事翻译、教师、导游、导购、销售、外贸、管理、技术等工作。哈尔滨市几所知名的民办高校,近年来每年都会接收许多拿着统招专科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入校。他们选择上民办高校的目的都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得到实际技能方面的培养与锻炼,有利于今后就业。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没有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企事业单位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出现民办非学历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企业人才观正在发生改变。由“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的观念,演变为“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才是人才”的现代人才观。学历不再是职场的王牌。二是民办高校更新了办学定位和质量观念,办学模式更灵活。“适应市场需要就是质量;在市场竞争中能占有自己的位置并受到欢迎就是特色”的理念,使民办高校及时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三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加务实,学到的技能更实用,就业心态良好。
从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关系来看,大家的观念都在改变——企业用人观念的改变,为民办高校推行个性化的教育、实行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根本的保证,也为学有专长的学生找到用武之地提供了平台;而民办高校办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就业观念的务实,则为企业物色适用人才提供了可能。因此,这是三方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过程,正是这种互动,激活了教育、就业和用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