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潜规则”:一名学生1000元回扣

2007年06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中安在线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每年的中高考期间及录取前后,高校、补习班、中专、技校、普高等各类学校为了争夺生源,都要上演一幕幕招生大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幕戏也愈发的“精彩”。民间招生的种种“潜规则”最初是犹抱琵琶,现如今已有蓬勃的迹象,招生花样不断翻新,招生手段也越来越有“创意”。

  规则一:利益是杠杆

  “吃吃喝喝已经过时,还是直来直去的好。”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办高校招生老师介绍,由于彼此都比较忙,以往盛行的吃吃喝喝这种方式在招生中已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直接了当、立杆见影的招生手段。据其介绍,相关招生人员一般是通过中间人引见,给学校班主任及角色比较重要的人带上见面礼,说清楚学校的“招生政策”即可。该老师称,推荐一名学生到民办高校行情大概在300——500元,推荐到公办专科、高职类院校可能更多,“因为此类院校上面有固定拨款,在招生支出上会显得从容一些。”

  合肥某技工学校招生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生源争夺激烈,同类学校之间开始哄抬本已心照不宣的招生“市价”,有的甚至达到推荐一名学生给1000元的高额回扣。这位招生人员说,由于该校招生主要靠“上山下乡”,回扣又高,第一年所收学费还不够当年支出,间接影响了学校发展的正常投入。

  “招生中利益驱动的方式也逐步‘进化’和发展。”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除了回扣之外,一些学校为多招揽生源或招到优秀生源,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些“增值服务”。如,邀请毕业班班主任去旅游点旅游;一些长期为某校对口输送生源的学校,学校班主任的亲朋好友子女到招生的学校上学还享受优惠,自己子女要到此类学校就读则享受免费待遇。

  不但外校提供生源者有奖励,各校对招生人员也是赏罚分明。不少职业中专类院校更是明确规定在校教师、职工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招生名额,将任务分解到每一个人身上,领导挂帅、全体出动,游说学生和家长。

  据了解,由于有潜在的招生利益,一些地方已出现了所谓的“招生专家”,这类“招生专家”一般由当地一些教育系统内部有影响的在职或退休人员组成,专为各类学校拉拢生源,据说有的收入相当不匪。

  据安徽某民办高校一位招生人员介绍,给回扣也是“被逼无奈”,是受到省外民办高校的“刺激”。这位招生人员说,前几年,省外民办高校通过高额招生回扣拉走了很多安徽生源,近两年,部分省内公办高职高专又如法炮制,省内民办高校不得不跟进。“其实很多民办学校不愿掏这个冤枉钱,但又不得不掏。”

  规则二:淘汰老实人

  据合肥某职业类学校招生办主任介绍,宣传打“插边球”、虚假承诺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职业类学校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对学校的硬件实施有较高的要求,有的学校广告上打着招‘数控机床’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际上学校连一台数控机床也没有,只能‘黑板上开机器’。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前景就可想而知了。”

  市场化运作的学校如此,部分公办高中学校也不例外。合肥市某高中高考前在媒体公布的参考人数有400多人,而公布高考录取率时参考人数则变成了200多人。一位省级示范高中校长向记者罗列了今年高考升学率造假的几种模式:将学校复读生和借读生达本科线的,不管学籍是否在本校一律增加到“分子”里,以此来扩大分子,没考上的忽略不计;计算新生本科录取率时,将复读生和高二学生参考达本科线的算做新生考取,分母仍然是新生;将成绩较差,升本无望的高三学生学籍挂到薄弱学校,不计入本校“分母”,一般而言,此类学校要给学籍挂靠学校一定的经济补偿。

  记者曾前往一所县城采访时发现一个颇为滑稽的场景,该县三所高中均打出横幅言明自己高考成绩取得了第一名,经当地教育系统一位朋友解释后方才明白,原来这三所高中有的是高考录取总数第一,有的是同比升学率提高幅度第一,有的甚至是该校考了一个当地单科第一名。考生家长看了这些宣传真是一头雾水,局外人更是不理解其中会有什么玄机。

  一些高校为夺人“眼球”,也不甘寂寞,在毕业生就业率上大做文章,宣称就业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几,从数字上看,很多全国重点高校就业率还不如一个地方专科高职院校,而实际上,部分学校的就业形势远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好。

  面对种种虚假宣传现象,一位高中校长无奈地说,这是在淘汰诚信办学、诚信宣传的学校,同类学校夸大其辞,你要是老老实实地宣传就明显吃亏。

  规则三:要能文能武

  少数民办学校在包装一个华丽高尚的外表之外,还不惜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以达到自己的招生目的。这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培训行业时有发生。

  据一位了解内幕的人士介绍,一些相互有市场竞争的培训学校,为了达到抑制竞争对手的目的,找来闲散人员冒充学生家长,在对方招生关键时期到校无理取闹,对对手办学指手划脚,恶意损害对手形象。

  为了招到优秀生源,一些处于同等水平的兄弟学校之间相互诋毁已司空见惯,互相恶意揭短,故意放大对方学校的缺点,使家长和考生将信将疑,从而达到填报本校的目的。

  更有甚者,为争夺市场,对手之间大打出手也不鲜见。今年暑期招生季节合肥市已出现数起因抢夺生源引起的斗殴事件,有的招生人员莫名其妙遭殴之后还不知对方是谁。为了维护自身的招生利益,一些民办学校不得不结识一些“混事”的,为自己的学校造势,以达到能文能武的效果。

  对于目前暑期招生出现的种种怪现状和“潜规则”,不少教育系统人士深表担忧,合肥某市级示范高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张老师认为,每年七八月份,各校招生宣传无孔不入,多数学校能做到实事求是地宣传,帮助学生家长解疑释难、指导学生量力报考,但也有不少学校宣传变着花样欺骗考生和家长,给招生工作造成极坏的影响,一些学校不惜以重金为诱饵揽生源,使每年的招生季节宴请拿回扣之风愈演愈烈,同时兄弟学校之间相互诋毁,干扰了正常的招生秩序。目前,招生市场出现的不良现象已成为公害,这位老师觉得,要根除此类公害,教育主管部门应拿出相关措施,进行严厉查处,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同时,考生和家长应多留个心眼,不被宣传表象所迷惑。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此类现象的出现更是痛心疾首,他说,学校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殿堂,也是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培养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地方,少数学校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此类身教实在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