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三级跳” 开办之初曾很多人反对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私立教育源远流长,远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等就开始兴办私学。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自此以后,私立学校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我省第一批民办高校,也是我国第一所生物工程类民办本科院校。它的发展,见证了我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它是众多民办高校的一个缩影。5月30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武汉阳逻开发区,采访了该院院长邓宗琦,请他回顾我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
1979:高考录取率低于3%
在来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之前,邓宗琦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1977年,当邓小平提出要恢复高考制度时,邓宗琦任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管招生工作,一直与高考都是近距离“接触”,提及高考,他深有感触。
“高考恢复了,又可以通过考试这种选拔方式上大学了,这肯定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因为可以保证有质量的高等教育,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不是说恢复高考制度了,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一好百好了呢?邓宗琦说,也不尽然,当年最大的问题在于录取率偏低,只有少数的考生能成为“幸运儿”,进入到大学深造,而这种比例可以少于3%。
据资料显示,1977年全国共有570万高考考生,但能被录取上大学的人数还不到20万,录取比例为1:29。也就是说,只有约3%的学生可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个比例相对于当年想上大学的进步群众来讲,实在是有些偏低。1979年,录取比例甚至比1977年还要低。
“当时很多群众都说,能够考上大学实在太难了。”邓宗琦回忆说,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华中师范大学只招了900多名新生。“对于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百姓来说,这种偏低的录取率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1985:很多人反对高校民办
大学录取率偏低,而更多的青年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
“这种矛盾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85年左右,有人提出来要创办民办学校。”邓宗琦说,当时有专家提出要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但到底该怎样改,一时间并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教育还是应该由国家来主办,也就是说必须要公办。但也有专家提出可以民办,由民营资本来运作教育。但对于“民办高校”,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些高校可能会改变我国公有制的性质。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才开始变得开阔。
邓宗琦说,1993年他们开始试行开办自考班,“当时挂的还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牌子。”到了1994年,他们提出想创办一所民办中专学校。这个想法很快得到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省教育厅的较多老领导的支持,这让他们信心倍增。
钱学森建议:民办高校先从中专办起
“创办武汉生物工程学校的设想,主要来自于钱学森的一段讲话。”邓宗琦说,早在1984年钱学森就提出一个科学预言:继信息产业革命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六次产业革命,即以阳光为能源,通过各类生物制造初级产品,然后再予以加工,产品投放市场。由于生物工程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所以培养生物工程人才迫在眉睫前景广阔。
正因为此,学校筹备组就确定将生物作为学校的主打方向,于是就取名武汉生物工程学校。
筹备工作开始了。第一步就需要启动资金,当时采用的是股份制:即法人代表余毅投资80万,有部分省直机关离退休干部集资40万元。另外,新洲区政府也对建院提供了大力支持,将辖区内40亩地免费划拨给学院作为校址,前期总投资为210万元。
随后,学校还给钱学森专门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办学的情况。很快,钱学森就回了信,对他们的做法表示鼓励和支持,并建议可以分阶段培养:先是中专,然后可发展成高等院校。
“三级跳”:中专→大专→本科
“创校第一年的招生工作,真得太难了!”回想起创业初期的艰辛,邓宗琦仍是一脸感慨:本来就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还是民办,根本没有知名度,专业也不多,哪来学生报考呢?那时候任凭老师们磨破了嘴皮,但学生和学生家长就是不同意过来。
招不到学生,学校领导只能亲自去“请”学生。当时学校的几个领导开着车到广东、贵州等地游说,上过山,下过水,后来在一些省直机关退休同志的帮助下,1994年成功招收385名学生。到了第二年,学校共招生1405人,第三年又招收了1262人,基本上走入了正轨。
转眼到了1998年。国家提出高校要扩招,以满足更多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提出允许创立民办高校。
1999年,根据发展的需要,武汉生物工程学校决定升级为大专。2000年,得到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当年,湖北省共批准8所民办大专。
“当年,要求升为大专的学校非常多,不光只是民办中专,就连公立中专学校也争着要升为大专。”邓宗琦说。
2000年,学校停止中专招生,当年共招收大专生1632人。2003年,学校再次升级为本科,更名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招生6800人。
2000年之后,国家又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在武汉就有了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的出现。在那之后,中国的高校就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这三种方式并存的局势,从而也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校扩招之后,有大批的学生可以读大学,包括上民办高校。这对民办高校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民办高校面临“重新洗牌”
从2002年开始,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政策进一步放开,允许有招生自主权。“2004年,我们学校共招生7240人,超过原定计划2000多人。”邓宗琦回忆说。
这种超大规模招生的背后,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有的学校只注重招生收费,而不注重教学质量,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
邓宗琦说,目前,在国家不断加强招生控管的情况下,我国的民办高校会逐渐过渡到以本科为主,同时民办高校将会“重新洗牌”,最可能出现的格局是两极分化,即办得好的高校逐渐会成为主流高校,那些经营不善的民办高校则会出现招生困难,从而引发经营困难,甚至会走向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