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民办高校学费是北大两倍”的解读

2007年05月29日 来源:广州日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报道,中国校友网完成的《2007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公布了独立学院和纯民办高校的学费状况,本科生年均学费在10500元到12217元之间。这个数字是北大和清华生均学费的两倍左右。对此,公众容易产生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疑问和担心:第一,目前民办高校收费水平是否合理?第二,高收费是否会影响生源质量?第三,长此以往,中国民办高校的出路何在?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疑问。为了说明问题,首先需要区分一下“生均学费”和“生均经费支出”两个概念。从生均学费水平来看,民办高校高于公立高校,但是,从生均经费支出来看,公立高校则高于民办高校。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民办高校的主要甚至是全部经费来源于学费,扣除用于基建、招生广告和其他支出外,生均经常性支出要低于生均学费。对于公立高校来说,学生交纳的学费只是学校办学经费的一部分,国家预算拨款在总经费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生均经常性经费支出大于生均学费。搞清楚了“生均学费”与“生均经费支出”之间的差别,我们就不难理解,目前公立和民办高校生均学费差异的部分合理性。如果要降低民办高校的学费水平,根本的办法是扩大财源,能够从学费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经费补充。

    我们接下来再分析第二个问题,即收取较高的学费是否会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如果民办高校的高学费政策将那些成绩优秀学生拒之门外的话,生源质量就会受到负面影响。但是,从目前中国的具体情况看,民办高校录取学生的分数普遍低于公立高校录取学生的分数,民办高校在选择生源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降低学费水平,并不会明显地改进生源质量。上述判断是对民办高等教育系统总体而言的。如果是对某一所民办高校来说,情况则不完全如此,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存在着生源质量与学费之间的“替代效应”,比如说,某独立学院降低了学费水平,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原本计划到公立学校上学的学生,民办高校之间的学费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在民办学校之间的流动。第二种可能性是,从理论上讲,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存在着“质量优先,价格其次”的作用机制,即人们由于某个大学办学质量高,因此愿意多付费去上学,例如,很多美国高中毕业生优先选择哈佛等优秀私立大学,是因为它们的办学质量高,而到这类学校上学,学生实际上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公共和社会经费补贴。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不易掌握学校办学质量的信息,所以人们往往通过学费水平来间接地判断办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费越高,选择上学的学生就越多。结合上述各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从总体上看,即使降低民办高校的学费水平,也不会对生源质量提高产生根本性的改进。民办高校的学费水平是市场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宜采取政府人为干预或限制的做法。

    最后,我们来分析第三个问题,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出路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民办高校处于相对低的地位,表现在缺少公共经费资助,生源质量低,办学条件差,学费水平高,学生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弱等。这种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扭转。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私立大学是世界私立大学的楷模,但是这属于一种特殊的“美国现象”,多数国家仍然是发展精英公立高等教育,例如,欧洲采取的是公立高等教育主导模式,日本最优秀的一批大学也是国立大学。当前,是否以及如何改进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不仅是需要民办高校考虑的问题,而且是需要政府部门考虑的问题。从公共政策角度看,主要考虑的不应该是重点发展公立或民办形式的高等教育,而是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提供一个公立和民办高校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学生提供选择合适学校的信息。更为迫切要做的是,对公立和民办学校的学生一视同仁,使他们可以同样享受到助学贷款,对公立和民办学校的教师一视同仁,使他们可以同样争取到研究和专业发展机会。 (作者 阎凤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