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借鸡下蛋” 联合办学不是圈钱工具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年来国家稳定高校招生规模,高校大规模扩招已经停止,为数众多的高考落榜生形成一个巨大的高等教育需求市场。这为民办学校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有所作为提供了契机。专家认为,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民办学校“借鸡下蛋”,本来是办学体制的一种探索,但急功近利的教育产业化思路却让联合办学走上了歧途。
近期以来,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联合办学”的办学体制,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广为争论的热点。现在,由于公办高校招生实行严格的招生制度,不再收取“点招生”,公办高校要收取高额费用,似乎只能走与民办高校“联合办学”的路子了。一些民办高校明知这些公办高校联合办学的目的在于圈钱,但为了攀上这些“富亲戚”,借用它们的金字招牌,不惜血本地“进贡”天价管理费。另外,有的民办高校主观上确实想长期办学,但思想认识却明显存在误区,认为现在大家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违规混乱的招生办学是普遍现象,乱一点没关系,只要做大做强了,一切就会自然而然规范起来。
基于此,他们“联合办学”一开始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上,反而是将追求经济利益当成了主要目的,甚至是惟一目的。因此,“圈钱、圈地”成为他们的发展模式。办一所民办学校,以优惠价格从政府手里圈一块土地,进而靠贷款和招生圈钱,这一思路在“联合办学”的民办高校发展中十分普遍,因而就为现在乃至今后矛盾的集中爆发埋下了隐患。
造成“联合办学”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把大学教育当成纯粹的产业来做,这其实是对民办教育的严重误读。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南京有一所“联合办学”的民办高校,所有要害部门负责人都是投资者的亲属或公办高校派来的关系户,要命的是他们根本不懂教育。因此,校长换了一个又一个,真正有本事的教师也纷纷跳槽。“联合办学”的这所高校陷入恶性循环。由于这所高校因为不规范办学,被耽搁的是学生的前途,受损害的是民办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任何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联合办学”都希望谋利,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投入必然会有产出。而产出在哪里呢?在学生身上。收费不菲、招生数量多多益善,实际上把学校推上了商业运作的路。如山东、江苏一些民办学校招生回扣普遍,招生欺诈严重。以回扣方式鼓励一些“招生代表”甚至学生外出招生,每招到一名学生到校就读,校方就提供7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招生提成,受高额利益驱使,招生人员采取各种手段甚至不惜误导学生和家长,如明明招的是自考生,却称是统招生。
如果让“联合办学”走向教育产业化,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势必会对教育的社会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把公共教育变成一种完全依靠学生个人支付能力的市场消费行为,必将严重损害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换句话说,走市场经济道路并不必然导致教育的产业化。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中,尽管经济的私有化程度很高,个人分担的教育成本也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教育仍然是一种公共事业,公共教育投入仍然是教育投入的主体。
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文化,学校是传递、创造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场所。而这种“联合办学”的民办学校,其突出表现就在于把高校推上了商业运作的路子,一旦出现资金链或师生链断裂,就可能走向事物的反面。而高校(即使是民办高校)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公益性质,绝对不是一个商业机构。当公办学校把圈钱的理念带入“联合办学”的民办高校时,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走上教育产业化的路途,而这条路无疑是走不通的。因为教育的公益性和逐利性是很难调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