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办教育三年 一直行走在阳光下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一次参加一个教育部门组织的会议,公办高校的校长们都‘对号入座’,工作人员却让民办高校的校长们挤在不显眼的角落‘随便坐’”。一提起两年前参加的一个工作会议,广州一所民办高校的院长用“真的很不是滋味”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这种“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的屈辱感受,前几年民办大学生在面对“买火车票不能享受半价优惠”的歧视时、或者当他们找工作时面对HR经理一句“民办大学生我们就不考虑了”的冷冰冰的话和一脸不屑的表情时,也曾经感同身受地体验过。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现在,他受到的这种“礼遇”已经越来越少了。
重拾自信:
不再是“学校破老师差”
发生这种微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民办学校、民办教育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先天条件不好,营养不良”、像一株株不起眼的野草一样在夹缝中顽强成长的民办教育在经过多年生长、积累一样之后,终于长成了一片片高大的乔木。这不仅让许多公众改变了对民办学校“学校破、老师差”的偏见,而且让民办教育的办学者、学生们正在逐渐摆脱“生来低人一等”的“自卑情结”,内心终于开始有了一股自信的力量。
“虽然我们的办学历史并不长,但这里的硬件设施、师资条件真的一点也不比很多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公办本科院校差。”指着身后耗费了4.8亿元巨资修建的漂亮校园,平时一直给人留下言辞谦逊印象的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董事长林永平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所今年刚刚开始本科招生的民间资本投资、由公办高校输出品牌和管理的独立学院,不仅被许多教育界人士评价为“广东最美的大学校园”,甚至连“教育部的许多官员都对华软学院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称赞不已”。据他介绍,目前该校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信息化校园”和“笔记本大学”,不仅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实现了信息化,而且几乎每一位在校生都配备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据称,拥有这种办学条件的大学,即使放眼全国也为数不多。
就业率提高:
“没毕业已被预定一大半”
更让林永平感到欣慰的是,这所刚成立的独立学院的第一批、第二批大专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乐观,基本上都是“还没等毕业就已经被IT企业预定一大半了,其中有好多毕业生都进了外资的IT企业”。在同公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进行的同台竞技中,几年前还“根本就不被人正眼瞧”的民办大学生,现在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颇有欢迎,还有越来越多的民办大学生通过自身实力挤进了外企、国企和知名国企的大门,“这在几年前简直还是难以想象的”。
“现在,民办大学生的整体雇主评价,应该说比前几年提高了很多”。广州理工职业学院院长李希欣慰地表示,几年前,很多用人单位还对民办大学生冷眼相看,在就业市场上遭受歧视的民办大学生们在找工作时,“总是自己的民办大学生身份遮遮掩掩”。但是,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办学特色上充分贴近市场的需求,非常注重培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民办大学生从过去被人轻视到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广东民办高校绝大多数每年的就业率都超过了90%,无疑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广州一家民营IT企业的老板李先生认为,虽然民办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遭受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但相比前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举例称,作为老板,以前他像很多企业那样对民办大学生存在着偏见,认为“不是正规的大学毕业的,素质肯定不行”。他招聘的第一个民办大学生,还是因为“实在推脱不过一位很熟的朋友的交情,所以只好接受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后,他发现这位靠熟人介绍才勉强进公司的民办大学生“很好用,综合素质竟然一点也不比那些公办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差”,所以就开始不再对民办大学生另眼相看了。现在,他的公司里已经有好几个民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了。
认同感增强:
从“贵族学校”到“优质学校”
“很多因为在应试教育中失败、考不上公办高校而自卑的学生,通过民办高校的培养,又重新找到回久违的自信”。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郑庆璋举了一个例子告诉记者,通过一年的英语强化学习,今年该校有近30个学生通过学校的海外合作办学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原来被人认为学习基础差、自己都感到很自卑的学生”,通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就基本上解决了语言问题,单凭这一点,“大部分考上重点公办高校的大学生都是做不到的”。广东省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吴紫彦认为,在今年刚刚结束的高考录取中3B民办院校受到学生、家长的热捧,充分地说明“社会对民办教育所持有的传统偏见正在逐渐地消除,民办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原英豪学校校长、中山博文学校顾问邵祖成告诉记者,在他上个世纪90年代当英豪学校的校长时,像英豪学校这样的民办学校被人们称作“贵族学校”,随着公众对民办教育了解程度的不断增加和民办学校品牌的逐渐形成,然后就很少有人再把这一类学校当作“贵族学校”了,而是该称“民办高收费学校”。现在,这一类学校在家长中的印象是“高价、优质私立学校”。另一方面,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之后,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发展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更主要是因为民办学校自身办学实力的迅速壮大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民办教育的看法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广东的民办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沉淀,现在“公众对民办教育的认同感增强了,社会评价也越来越理性了”。
广东民办教育:
从“速度扩张型”到“质量控制型”
如果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当作内地民办教育发展史上的分水岭,那么在“后促进法时代”刚刚走过的三年,无疑是广东民办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三年。但事实上,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份,广东民办教育的增长规模、发展速度落后于民办教育发达的江浙等省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铁明教授举例称,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浙江的各类民办学校数量、在校生规模基本相当,各自约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1/6的份额。现在,广东在全国民办教育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下降到了1/9,相比浙江已经落后了不少。对此,广东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曾婉文表示,广东在发展民办教育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积极、稳妥的方针,“不会像某些省份那样一年就批准成立20多所独立学院”。另一方面,在广东,“从民办学校的办学准入门槛到民办学校的办学过程,都是比较规范的”。所以,尽管广东民办教育发展速度相比某些省份也许不算太快,但是“发展步伐却很稳健,更加注重质量”。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广东的民办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整个民办教育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的背景下,一所“靠从市场上找饭吃”的民办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前路绝非是一片坦途。对此,广东民办教育界人士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广州培英教育集团董事长卫作辉认为,相比全国不少省份,“广东的民办教育发展还是比较健康、规范的,这是广东民办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认为,目前,广东民办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广东虽然出现了很多办学水平、整体实力强的民办学校,但是民办学校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大,从整体而言民办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办学实力距离公办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民办学校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发展规模,而应该把努力提升自己办学质量、规范自身管理放在第一位,尽快地缩小同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
行为经济学家、南华工商学院院长易江博士认为,最近这几年,广东民办教育正在从“速度扩张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过渡到“质量控制型”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他举例称,从1993年广东省诞生第一所民办高校起,广东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得非常快,特别是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之后民办高校的数量成倍数地迅猛增长,学校更加注重的是校园面积、建筑面积、在校生人等“数量上的扩张”。但是,一所民办学校不仅应该考虑“做大”、“做强”,还要有“做久”的长远打算,所以必须把扩张的模式转移到“办学内涵上的扩张”,把自己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切切实实地搞上去,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