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奠定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自身条件都比以前改善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奠定未来民办高教发展的现实基础
■主持:赵一枫 姚加惠
嘉宾: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潘懋元
在冬天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接受采访,就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对策及今后的发展走向发表了看法。
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社会影响广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瞩目
笔者:在全国民办教育界,潘先生特别受尊重。这不仅因为厦大高教所多年致力于民办高教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因为潘先生对很多民办高校的成长都十分关注,倾注了心血。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这么关心民办高等教育?
潘懋元:我之所以对民办高校情有独钟,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理性的原因。从教育外部的关系规律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理论的、实践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二是感情的原因,出于对民办高教举办者艰苦创业的崇敬与同情。初期,许多民办高校举办者在艰苦创业的条件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虽有怨而无悔。怀着崇敬与同情,我和许多创业者交上了朋友,直接了解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笔者: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艰难中成长起来,如今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您认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潘懋元: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约占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15%左右。从办学模式来看,日趋多样化。按资金投入方式来说,目前已有收费滚动发展模式、企业投资发展模式、教育集团运作模式、多元投资办学模式、捐资助学模式、转制运作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等。按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同,已出现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制、主办单位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院)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会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育集团统筹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各种管理方式。从办学质量来看,通过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贴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等努力提高质量。
一些发展速度快、社会声誉好的民办高校无不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特色的培养,目前全国有27所民办本科院校已基本完成了以规模扩张和校园建设为主的第一阶段发展任务,开始向提高质量和注重内涵发展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转变。总之,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社会影响广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瞩目,日渐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不论是宏观环境,还是民办高校自身的现实基础,都有利于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
笔者: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成绩显著,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您认为当前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一些配套政策不到位,造成了不利于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因为在民办高校发展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制定各项新规定、新政策,以推动民办高校持续发展。从民办高校内部看,还存在生源、师资、资金、质量等问题,民办高校要健康发展还须端正办学思想。当前比较棘手的是要解决融资问题,民办高校以学费收入为主,举办者的投入和社会捐助很有限。若要扩大规模、增添设备设施,只有引入社会投资,但因限制过多、产权不明,投资者逡巡不前,至今渠道并不通畅。
笔者: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自身条件都比以前改善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也很多,您能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有利因素吗?
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颇多,但存在问题也不完全是坏事情。应该说,当前不论是宏观环境,还是民办高校自身的现实基础,都有利于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将扩大到3000万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为此,必须扩充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增加教育资金总量。高等教育资金总量的增加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二是来源于社会资金。吸收社会资金也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收学费,二是通过民间投资。近几年当中,民办高校学费水平已不能再提高了。因此,通过民间投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但难度很大。国务院发布了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文件,这为那些正在寻找各种机会进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大量民营资本开了通行的绿灯信号。从民办高校内部来看,越来越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已意识到,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不能按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唯有把社会效益置于首位,以学生为本,提高质量才是办学的长远之计。他们在内部管理上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尤其是通过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更新仪器设备等努力提高质量,所有这些都是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
笔者:资金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政府已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宏观政策,但要实现还要有配套的措施。您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潘懋元:如果从举办者的角度、资金投入来源分析,中国民办高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的举办者多为老干部、老教师,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和收取学费,采取滚动发展方式艰难地前进。第二个时期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举办者多为个人或企业法人的投资,学校初具规模,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第三个时期是即将到来的、已初露端倪的可能是以进入资本市场为筹资主要渠道的时期。举办者已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或企业法人,而是教育集团、投资公司、股份合作,融资形式可以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如国有民营、公民合办等。这样做遇到的最大障碍可能是因产权不明晰,会导致投资者的犹豫、徘徊。
民办高校应当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应当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说法或态度
笔者:客观地说,时至今日,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仍不高,不少人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甚了解或心存疑虑。因此,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民办高校来说是否很重要?
潘懋元: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社会与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民办高校应当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但是,对民办高校的质量,应当有一个公正的说法或态度。
如果换一个角度,用另外一个标准来评价质量,民办高校并非都是质量不高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社会适应面,应当有不同的规格和相应的质量标准。当前民办高校绝大多数定位于应用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许多办得好的民办高校,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人才市场是欢迎的。还有的民办高校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在职业技术的知识能力方面办出了特色,就应当承认是有较好或较高的教育质量的。当然,不应以评价标准不同作为质量低的借口。民办高校一方面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努力提高其应用性质量;另一方面,也不排斥若干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在学术性质量上不断提高,成为高学术水平的大学。
笔者:中国民办教育在艰难中前行,在发展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对民办高校,特别对那些尚未取得学历授予权的普通民办高校来说,该如何摆脱困境呢?
潘懋元:对于已有学历授予权的普通民办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地方立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民办高校面临的难题。例如,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设立专项基金、采取经费资助、为资金信贷提供担保等;落实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师生待遇。其次是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工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三是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允许自主设置并调整专业,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对于尚未取得学历授予权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还可另辟培养人才的途径,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即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相应学历,通过行业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暂时处于弱势的群体来说,“扬长避短,避开竞争就是最好的竞争!”当然,走出困境的前提是政府、社会和学校都要转变思想观念,包括转变人才观和质量观;走出困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市场的检验,即就业率和毕业生的在岗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