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民办高校,走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前民办高教发展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形势,比如地方立法的步伐正在加快,独立学院也逐步纳入民办教育发展的体系。但是,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和困扰,该如何及时将诸多压力转化为动力呢?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千万毕业生,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作出了贡献。但是,民办高教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和困扰,如何及时将诸多压力转化为动力,并主要从自身内部出发,找准定位,坚持走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呢?近期,来自高教界的部分专家齐聚浙江杭州,为民办高教如何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力支招,开出了“良方”。
【良方之一】民办教育要从边缘地位进入主流的教育行列
陶西平(民办教育工作者联谊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虽然民办高教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形势,比如地方立法的步伐正在加快,独立学院也逐步纳入民办教育发展的体系,中央和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等等,但是,要想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还有一些制约因素——民办教育进入不了主流教育行列,始终游离于教育的边缘地位。社会上好像有种感觉:“民办教育搞不好,是自己的事;公办教育搞不好,才是政府的事”。
然而,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格局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应该同样处于教育事业的主流地位,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无足轻重。为此,政府和社会应当树立民办教育的主流价值观,要将发展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考之中,将民办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对民办学校具有同样的管理责任,不应将民办教育地位边缘化;民办教育自身也应当树立主流教育的责任感,坚持办学的长期性,防止短期行为;坚持办学的稳定性,防止违犯法纪;坚持办学的公益性,防止急于盈利;坚持办学的规范性,防止无序办学;坚持办学的社会责任感,防止丧失社会信誉,加快民办教育进入主流行列的步伐。
【良方之二】外部、内部环境共同治理,营造民办高教发展的“绿色”氛围
潘懋元(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知名教育专家):目前从外部和内部环境两方面都有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因素: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包括招生、师生待遇、评估、行政管理和优惠政策不到位等问题。
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成长的过程来看,存在着生源、师资、资金、质量和办学思想与学校管理问题。因此,民办高教的发展既需要政策改善,如加强地方立法,进一步落实“扶持与奖励”政策;进行民办高校有限度的自主招生的试点;享受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优惠政策;落实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师生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部门要帮助民办高校明晰产权,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做好长远规划。
民办高校自身也需端正办学思想,把公益性摆在首位,甘于奉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勤俭节约,从而取得合理回报。加强管理,积极采取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开;在具体管理上,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管理队伍的建设等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良方之三】错位竞争,拾遗补缺,凸显民办高教自身的办学特色
蔡克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我们不能总与公办高校一个盘子争饭吃,一座桥上抢通道,要起自己的炉灶,端自己的饭碗。新渠道、新领域、新项目,自然有新活路。民办高校要善于与公办高校进行错位竞争,“拾遗补缺”,重视自身办学特色的培育。我国民办高校要“拾”的“遗”,“补”的“缺”,并非是公办高校已经把教育市场瓜分得差不多之后的“残羹剩饭”,而是有着发挥重要作用和凸显特色的广阔天地。
比如,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农技教育将大有可为,很可能占人口80%以上的农村今后会成为民办职教“希望的田野”。就民办高校当前而言,为主的还是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社会的急“缺”之所在。
【良方之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勇于创新,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壮大办学实力
张应强(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副院长):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面向市场,准确定位,强化特色,提高质量,依法自主办学。民办高校在“计划块”无法与公办高校竞争,但在“市场块”可以超越公办高校。要着眼于占领低端人才市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教育,做中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要强化专业和课程特色,面向行业和职业门类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服务质量。
别敦荣(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副院长):民办高校应当紧紧抓住民办机制优势,争取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在质量效益诉求等多方面所具有的灵活性、敏感性、快捷性等优势,建立起更有竞争力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应“立足国情和自身现实,切实面向市场,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待遇,稳定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设置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使民办高教走上高效、优质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