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最佳品牌”为啥办砸了

2006年03月15日 来源:半月谈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机构之一——南洋教育集团目前陷入了严重危机。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返还数以亿计的“教育储备金”,从山西太原、大同,到山东济南、青岛,直至辽宁大连,相继发生数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家长讨要教育储备金的事件。而最新消息显示,山东警方已经以南洋涉嫌诈骗正式立案。

    这无疑是中国民办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地震”。

    巨额教育储备金“引爆”南洋危机

    有关资料显示,山西商人任靖玺于1994年创办了山西南洋国际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他采取了收取教育储备金的融资方式。即在学生入学时收取数十万元的资金,到毕业时全部返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伙食费全免。与一些私立学校每年两三万元的学费、生活费相比,这一方式显然优惠得多,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而南洋也因此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发展起来,最高峰时,在山西、江苏、四川、河南、山东、辽宁、北京等省市拥有12所南洋学校,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王牌军”。然而,南洋学校近年来却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到今年,危机全面爆发。

    2005年6月,济南南洋学校50多名交了教育储备金的学生毕业,但当家长向学校索要总计达1000多万元的储备金时,却被校方告知无力偿还。据济南市教育局调查,这所于2002年创办的学校,三年间共收取了约1亿元储备金。除此之外,该校还有6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尚未偿还,欠供货商的债务也有200多万元。

    2005年10月10日,山西大同的四五十名家长,到南洋学校索要储备金,但校方称发完9月份教师工资后,学校账上的资金已全部用完,现在连学生吃饭也无法解决。在山西太原,由于要不到钱,愤怒的家长把刚刚接手南洋集团的蒋国斌扣留。

    听到太原、济南、青岛等地的南洋学校出了事,大连南洋学校的学生家长也从全国各地赶来。从2005年10月8日开始,几十名学生家长进入大连南洋学校,学校教学秩序一度受到影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大连南洋学校涉及的教育储备金至少在5000万元以上。12月1日,该校已三个月没发工资的40多名教师也开始上访,要求政府保障他们的利益。

    接到家长举报后,山东省和辽宁省的公安部门对南洋学校立案调查。10月11日,大连甘井子区法院下达民事裁定书,查封了大连南洋学校所有固定资产、账面流动资金及所有债权。随后,山东省公安部门向全国边检部门发出通告,要求限制南洋两任老总任靖玺、帅建伦出境。11月17日,帅建伦在黑龙江黑河口岸被抓获,并被移交山东警方。

    是什么把南洋逼到了悬崖边上

    11年时间,南洋学校从盛极一时到危机重重,当年成就它的“教育储备金模式”,如今成了套在脖子上的绞索。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教授认为,用教育储备金方式经营,学校的如意算盘是将这笔钱的银行利息用于学校日常运转,本金还可用于其他投资活动。这在当年利息很高时是可以的。但自199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带来了连续8次降息,这种经营方式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一批民办学校因资金链断裂而纷纷倒闭。他认为,南洋崩溃是迟早的事。

    但广东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明却另有看法。他认为,教育储备金是特定的历史产物,在上世纪90年代,这种方式对民办教育来说是一种创造,当时广东就因此建起了一批硬件水平很高的民办学校。问题出在后来。当国家的宏观金融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变后,学校应该意识到危机所在,想办法积极应对。例如可以通过与家长协商,将储备金制转为收费制。事实上,广东一些学校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实现了转轨,得以顺利地发展下去。

    张铁明说,民办学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同时,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民办学校要很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充分关注政策变化,对自己的经营方式及时进行调整。而南洋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南洋的财务流程是,各学校收取的教育储备金交给其投资单位、总部位于北京的南洋教育集团,学校运转费用再由集团划拨。人、财、物权高度集中于高层,各地的南洋学校实际上没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力,这就使得这些学校丧失了应对风险的能力。而同时,由于铺的摊子太大、学校分散于全国各地,需要面对不同的政策环境,南洋集团的管理成本也很高,面对危机难以灵活应变,最终陷于困局。

    而在张铁明看来,对于南洋危机,各学校所在地政府也是有责任的。这表现在他们对南洋学校长期存在的问题缺乏省察,危机露出端倪时又没有及时介入,转化风险。要知道,民办学校毕竟是教育的一部分,关系到众多老百姓的利益,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个人的投资行为,任其自生自灭。

    “南洋”留下一颗难咽的苦果

   时至今日,“南洋”留下了一颗难咽的苦果。这颗苦果,不仅学生要咽、家长要咽、教师要咽,各地政府也不得不咽。

    在各地的南洋学校里,许多学生都来自于外地。一旦南洋学校停办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将不得不转回生源地继续上学。但教材不同,中考、高考不同,他们怎么适应?对于初三、高三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其严重。

   由于当年承诺给教师相对优厚的待遇,南洋学校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一批优秀教师。他们多数来自公办学校,如果学校垮了,他们将面临失业。

    记者了解到,各地家长对政府大致提出了四点要求:尽快查清南洋问题;追回家长的教育储备金;惩办南洋集团老总;继续办好学校,保证孩子正常上学。但对各地政府来说,收拾南洋的烂摊子绝非易事。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清理南洋学校的资产,而有关资料显示,南洋集团老总频繁易人,且资金状况混乱。南洋到底有多少资产、多少债务,至今仍是个谜。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达7.85万所,在校生1769.36万人。然而,较之于公办教育,民办教育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正处于成长过程中,民办教育还面临着市场规范程度低、竞争无序、管理水平不高等种种“成长的烦恼”。   

   但与此同时,对民办教育健康成长负有责任的政府,对其管理却同时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现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管好公办教育,民办教育是举办者自己的事,对其放任自流,疏于监管,更不屑于支持,管理出现“缺位”;另一方面,由于民办学校“有利可图”,行政权力又屡屡介入这一领域,挤压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

    专家指出,南洋事件警示我们,对民办教育管理不当,将可能使我们面临难以解脱的困境,给老百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到了好好思考这一问题并拿出解决办法的时候了。